消費金融公司是指經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擬試點設立的專業消費金融公司不吸收公眾存款,在設立初期的資金來源主要為資本金,在規模擴大后可以申請發債或向銀行借款。此類專業公司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期限短等獨特優勢。
消費金融主要模式是消費者通過消費金融進行中小額的貸款,典型的業務模式包括消費者、消費金融公司、資金提供方、征信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和催收機構,其中,消費金融公司作為資金需求和提供方的連接橋梁,處于整個模式的核心環節;征信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為消費金融公司的風控環節提供服務;催收機構為消費金融公司提供針對逾期不還的借貸人的催收服務。整個業務模式中,消費場景拓展和做好風控是兩個關鍵因素。
從不同派系的參與者來看,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是國有控股和股份制的,資金規模較大,獲客能力較強,風控能力也較強,有四大行以及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有中銀消金、招聯金融、馬上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等;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有京東金融、螞蟻金服、平安惠普等;其他類型的有拍拍貸等公司。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消費金融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重磅發布《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4)》。該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消費金融公司成功扭轉2022年因利率壓降以及疫情沖擊所導致的業績增速放緩態勢。行業整體資產規模和貸款余額雙雙強勢突破萬億元大關,分別高達12087億元和11534億元,同比增速驚人,分別達到36.7%和38.2%,遠遠超出市場預期(惠譽博華預測我國消金公司2023年增速區間為20%-30%)。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在2023年消費金融公司整體資產規模大幅上揚的大背景下,部分頭部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規模增速卻有所放緩,而后起之秀則異軍突起,資產實力不斷增強,大有趕超前者之勢。此外,4月18日,《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其中規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或者等值的可自由兌換貨幣,且主要出資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0%。雖然以上針對新成立消金公司,目前31家消費金融公司是否也能達標?又會如何應對?這一系列問題無疑都值得密切關注。
從宏觀角度看,消費金融無疑符合大政方針,國內迅速膨脹的消費金融信貸規模,似乎也印證了消費領域確實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微觀上看,對于同時面臨獲客難、資產荒、息差收窄等多方壓力的商業銀行來說,消費金融至少可以在兩個方面解決“燃眉之急”,一是增強盈利能力(擴大資負息差),二是實現快速拓客(開拓展業區域和下沉客群)。
國內信貸市場,愈發剛性的普惠金融任務要求,進一步引發了銀行之間極限內卷的利率價格戰。
面對重重壓力,商業銀行勢必要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尤其對于特別依賴二級市場走勢以保障資本充足率的中小銀行來說,其對營收和利潤的持續正增長,P/B(市凈率)的穩定,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渴求只會更強。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消費金融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