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遠海養殖主要指以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大型漁業裝備為主體,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技術為支撐,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水產養殖的方式。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對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均具有重要意義。
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莫植貴:湛江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常年平均溫度是23.5℃,海水鹽度是千分之五到千分之三十左右,非常適合魚類生長,是一個天然的漁場,湛江在海水養殖方面發展比較早。目前在湛江附近的海域,共有3500多個重力式網箱在進行海水養殖。
湛江也是全國使用重力式網箱進行海水養殖數量最多的城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關注。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海洋水產品生產模式,深遠海養殖為全球食物安全和生態保護提供了新的戰略選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8年中國深海養殖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我國是世界第一漁業生產大國,截至2020年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為5224.20萬t,約占世界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的66%,其中海水養殖產量約占我國水產品養殖總產量的42%。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水養殖業取得長足進步,部分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水養殖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目前主要集中在水深不超過20m的潮間帶和近淺海區域,導致出現養殖密度過大、養殖容量趨于飽和、養殖海域富營養化、養殖擠占港灣航道和影響海岸帶景觀、養殖病害頻發以及養殖水產品質量堪憂等一系列問題。
相關研究表明,深遠海養殖可利用更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設備,將養殖作業拓展到水深更深(通常超過20m)和水流交換條件更好的深遠海,并增強養殖海域生態系統對養殖排放物的擴散和同化能力,從而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因此,與傳統近海養殖相比,深遠海養殖具有技術先進、環境友好和成魚品質高等優點。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控制近海養殖密度以及積極拓展海洋離岸養殖和集約化養殖的建議。相關專家表示,我國亟須進一步拓展海水養殖空間,減輕傳統近海養殖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2019年《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未來我國將積極支持發展深遠海綠色養殖,鼓勵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產品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2022年《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提出規范部分近岸海域的海水養殖活動,進一步優化海水養殖空間布局。
隨著深遠海養殖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已有20余個國家或地區通過試驗、研究和風險投資等方式積極參與深遠海養殖。挪威、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深遠海養殖的技術探索和應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展深遠海養殖網箱的設計和建造工作,并將深遠海養殖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尤其在深遠海養殖網箱材料、網衣清洗與防污損、魚類自動投餌與起捕以及養殖技術標準體系等方面開展大量研究與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實現深遠海養殖過程中魚苗輸送、投餌、捕撈、增氧以及水質監測和凈化等的自動化,并相繼推出智能化洗網系統和漁獲規格分級系統。作為海水養殖技術先進的國家之一,挪威先后發布《海洋漁場——場址勘察、風險分析、設計、選型、生產、安裝和運營》《海洋漁場裝置安裝規范》和《錨泊定位》等深遠海養殖技術標準。此外,上述發達國家在深遠海養殖海域規劃、養殖品種選擇和養殖系統構建等方面也開展大量技術研究與應用,為提高深遠海養殖技術水平提供重要支撐,進一步推動全球深遠海養殖的發展。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目前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在網箱材料和結構、抗風浪能力、配套設施以及災害天氣應對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尤其在餌料精準投喂、網衣清洗、漁獲起捕和魚類生長情況的遠程自動化和智能化監控方面的技術及應用水平不高。盡管我國已研發一批養殖裝備及其配套設施,但實用性、安全性、耐用性和經濟性仍有待提升,裝備體積大、耗能高、生產效率低、可靠性差和維護成本高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同時,雖然我國已發布10余項海水養殖技術標準,但主要適用于近海養殖領域,覆蓋范圍較窄且類別不全,在深遠海養殖選址、水文與地質勘察、監測監控、配套裝備以及網箱設計等領域尚無相關標準,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標準體系仍不完善。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8年中國深海養殖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研究咨詢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