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水稻作為主食的地位更加穩固,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同時,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投入的增加,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在逐年增長。
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稻的總產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將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
雜交水稻種子行業市場分析
近兩年稻谷產量明顯下降,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稻谷產量20849萬噸左右,較2021年出現明顯下降,隨后再度下降,達到2014年以來最低位,2023年我國稻谷產量僅20660萬噸,播種面積在28940千公頃左右,較2022年下降1.7%。隨著國內糧食需求持續走高,作為最主要糧食的水稻需求穩步增長,截至2022年我國雜交水稻種子供需量分別為3.3億公斤和2.4億公斤。
我國的水稻種子市場一方面雜交稻改種常規趨勢明顯,另一方面隆平高科等優勢種子企業逐漸占據壟斷地位,對優質資源的控制力越來越強。
培育雜交水稻種子是農業產業鏈條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環,也是雜交水稻公司核心市場競爭力的體現。
新品種種子的培育過程具有開發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雜交稻種生產程序一般分為親本的原種生產(提純復壯)、親本種子繁殖和雜交制種三個階段。由于涉及多個親本(不同品系)的生產與兩個親本的共生栽培異交結實,其生產的每一個程序相對常規水稻要復雜得多、技術要求高得多。由育種家提供的新組合的親本種子和已在生產應用的組合的親本經提純復壯生產的種子為原種,用親本的原種繁殖出親本良種,再用這些親本良種進行雜交制種,所生產出種子才能進行大田水稻生產。
雜交稻種只能播種一次,再播種生產其后代群體就會出現嚴重分離,而失去雜交優勢,因此雜交水稻需要年年制種用于大田水稻生產。
一般而言,一個新品種從開始選育到通過審定推向市場需5-8年時間,進入市場后,從產品介紹期到成長階段需2-3年,需要大量投入,非一般企業所能承受。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雜交稻種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和銷售具有季節性的差異,且早、中、晚稻各有差別,早中晚稻主要根據播種期和收獲期而劃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早稻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種,7月中下旬收獲;中稻一般4月初至5月底播種,9月中下旬收獲;晚稻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種,10月上中旬收獲。同一地區,種完早稻可以接著種植晚稻,俗稱雙季稻。而中稻生育期較長,同一地區一年只能種植一次。
2022年12月,農業農村部公告發布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1384個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種。其中,水稻品種品質有281個達到國標2級以上,占比首次突破60%。2023年4月,中國育種聯合攻關小麥、玉米、大豆攻關組啟動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EDV)制度試點,推動激勵育種原始創新、從源頭上解決種子同質化的問題。
雜交水稻種子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從全球需求來看,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水稻的需求預計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在亞洲地區,水稻作為主食的地位穩固,市場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此外,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度提高,對優質、綠色、有機水稻的需求也將逐漸增加。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包括智能農業、精準農業、生物技術等在內的新技術將廣泛應用于水稻種植領域。這些技術將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雜交水稻種子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雜交水稻種子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競爭分析、產品價格分析、用戶分析、替代品和互補品分析、行業主導驅動因素、行業渠道分析、行業贏利能力、行業成長性、行業償債能力、行業營運能力、雜交水稻種子行業重點企業分析、子行業分析、區域市場分析、行業風險分析、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相關的經營、投資建議等。報告研究框架全面、嚴謹,分析內容客觀、公正、系統,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國雜交水稻種子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想要了解更多雜交水稻種子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