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CCUS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多個國有油氣企業已經開展了近20個油氣田CCUS項目,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例如,中國海油已經投運了國內海上首個二氧化碳封存量超百萬噸級的示范工程,并推動了一系列海上CCUS集群研究項目和示范中心的建設。
此外,中國還發布了《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評估報告》,對現有二氧化碳的捕集、運輸、化學和生物利用及地質利用與封存技術等進行了全方位分析與評估,為CCUS技術的發展和減排潛力的挖掘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在CCUS封存潛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并且正在積極推進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關注,CCUS技術將成為未來實現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的CCUS技術也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
亞洲的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封存潛力是相當可觀的。具體來說,亞洲除中國以外的國家地質封存潛力約為4900~5500億噸。這一潛力主要受到地質條件、資源分布以及技術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日本的CO₂地質封存潛力也頗為顯著,約為1400億噸。這些地質封存潛力主要分布在日本島嶼周圍面積較大的沉積盆地,包括東京灣盆地、大阪灣盆地、九州地區北部區域以及伊勢灣盆地等地。
當然,要充分利用這些封存潛力,還需要在CCUS技術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和進展。例如,提高碳捕集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以及確保封存過程的安全性和長期穩定性等,都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亞洲地區的CCUS封存潛力巨大,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等手段,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減排和利用。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CCUS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預測報告》顯示:從碳排放來源來看,2023年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包括能源供給以及能源消耗)領域,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來自能源領域的碳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5%;工業過程碳排放量占16%;農業及廢棄物碳排放占比分別為7%和2%。
圖表:2023年中國碳排放來源結構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的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分布廣泛,涵蓋了多個行業和地區。
在化工廠、煤電廠、鋼廠、水泥窯、天然氣處理等場景中,都有CCUS項目的實施。例如,華能高碑店電廠的捕碳項目是中國首個碳捕集裝置,年捕碳量約為3000噸,實現了資源化利用。大慶油田和吉林油田也成功實施了CCUS-EOR(二氧化碳驅油提高采收率)項目,通過注入二氧化碳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
在管道運輸方面,中國已有少量短距離、小規模、低壓力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并且正在積極推進更大規模的管道建設項目。例如,“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是中國首條百萬噸輸送規模、百公里輸送距離、百公斤輸送壓力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工程。
我國CO₂捕集面臨著技術、經濟、環境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戰。為了克服這些挑戰,需要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提高捕集效率和經濟性;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推動CO₂捕集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產業發展。
技術挑戰是CO₂捕集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雖然存在多種CO₂捕集技術,但各種技術都有其局限性。例如,吸附法、吸收法和膜分離法等雖然可以實現CO₂的分離,但往往存在能耗高、捕集效率低、設備投資大等問題。而化學鏈燃燒捕集等新興技術雖然具有潛在優勢,但目前仍處于研發階段,技術成熟度不足,難以大規模應用。
經濟挑戰也是制約CO₂捕集技術推廣的重要因素。由于CO₂捕集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設備購置、運行維護、能源消耗等成本,使得其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特別是在當前煤炭等傳統能源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背景下,CO₂捕集技術的推廣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環境挑戰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CO₂捕集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新的污染物或廢棄物,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時,捕集到的CO₂還需要進行后續的利用或封存,這也涉及到環境安全和生態保護的問題。
政策挑戰也是影響CO₂捕集技術推廣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低碳發展的政策,但在CO₂捕集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此外,政策執行力度和監管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加強,以確保CO₂捕集技術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