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今年前2個月,全國造船完工量82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95.4%,其中出口船舶占總量的92.5%;新承接船舶訂單量15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4.4%,其中出口船舶占總量的90.7%。截至2月底,我國手持船舶訂單量1491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1.3%,其中出口船舶占總量的91.8%。
看起來,造船業的訂單熱潮仍在持續,全球供應鏈也尚未停止“瘋狂”。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版船舶產品入市調查研究報告》顯示:
船舶行業市場前景投資
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推動了船舶市場的繁榮。特別是海上貿易的增長,對大型運輸船舶的需求持續增加,推動了船舶市場的擴大。
全球經濟的增長和貿易活動的增加,對船舶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對于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等需求,為船舶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根據國投證券機械4月初發布的報告,整合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和克拉克森等數據,自2021年開始,中國新承接船舶訂單大幅激增,中國新承接訂單在全球所占的份額也從2020年前的不足40%一路漲至2023年的60%。
位于長江中上游接合部的宜昌市,是三峽工程和葛洲壩水利樞紐所在地,每年約6萬艘次船舶在此通行待閘,船舶污染防治是必答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1年9月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實施中,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導向和任務要求。”同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其中提出:“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改造,發展電動、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深入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因地制宜開展沿海、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
推動岸電設施常態化使用,鼓勵電動、氫能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研發應用,宜昌深入推進“電化長江”“氫化長江”,著力構建清潔低碳的港口、船舶用能體系。如今在宜昌,綠色岸電成為船舶待閘期間動力的主要來源,綠色智能船舶產業蓬勃發展。
船舶行業產業鏈是一個相當復雜且龐大的系統,涵蓋了從原材料供應、船舶設計、制造、配套設備供應,到最終船舶的銷售、運營和維修等多個環節。
在產業鏈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應,如鋼材、有色金屬和復合材料等,其中鋼材是造船行業占比最大的原材料成本。此外,船舶設計也是產業鏈上游的重要環節,涉及船舶結構設計和舾裝設計等。船舶配套設備供應也是上游產業鏈的關鍵部分,包括動力主機、艙室設備、甲板機械、通信導航系統和電力電氣設備等。
中游主要是船舶制造環節,包括船體建造、動力系統研發生產等,這是船舶產業鏈的核心部分。船舶制造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
下游則包括航運、港口等應用領域,以及船舶的維修和租賃等服務環節。航運是船舶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海運、河運等,而港口則是航運的重要基礎設施。
此外,船舶行業產業鏈還涉及其他相關產業,如金融、保險等。金融為造船業提供資金支持,保險為造船業提供風險保障。這些相關產業與船舶行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船舶行業產業鏈。
未來,船舶行業將更加注重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的應用,推動船舶市場的綠色轉型。
市場集中度上升: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資源整合的需要,船舶市場的集中度有望上升。大型船舶企業將通過兼并重組、技術創新等方式,提高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船舶制造企業向前一體化: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和提高市場競爭力,船舶制造企業將加強與設計、研發、服務等環節的整合,形成更為完整和高效的產業鏈。這將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新型船舶設計、高效推進系統、智能航行技術等的應用,提高了船舶的性能和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為船舶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環保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促進了船舶市場的綠色轉型。
隨著全球經濟和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環境的改善,船舶市場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同時,船舶企業也需要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和挑戰,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船舶行業報告對中國船舶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船舶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版船舶產品入市調查研究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