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涌現出六大產業融合新模式,包括農業內部融合模式、產業鏈延伸模式、功能拓展模式、新技術滲透模式、多業態復合模式、產城融合模式,為鄉村產業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農業農村經濟是我國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低碳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增收機會,全面實現農民富裕富足。
發展鄉村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以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為抓手,立足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產品規模化、園區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形成特色產業布局,推動特色產業提檔升級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鄉村產業振興:中國農業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正發生質的變化。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開展土地整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具備經濟基礎和政策基礎。通過土地承包到期后繼續延長三十年的政策,促進規模化生產效率。
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落地,推動實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鄉村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今年糧食產量要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據了解,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大力實施休閑農業精品工程,注重把鄉村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推動鄉村休閑產業提質增效。在2023年休閑農業恢復發展關鍵時期,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多措并舉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全年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8400億元,成為旅游業表現亮眼的領域。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達到60%,脫貧縣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導產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超過9萬家。創建100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產業融合穩步推進。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鄉村產業振興市場前瞻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規劃報告》分析:
數字經濟時代下,電商助農是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式。目前,農村電商已成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農村電商的發展極大拓展了農貨銷路,助力農產品實現從“賣資源”到“賣品牌”。根據商務部數據,2023年全年農村和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分別達2.49萬億元和0.59萬億元,增速均快于網零總體。在產業帶動、就業拉動下,農民收入保持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實際增長7.6%,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39:1。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各產業有序銜接、深度融合形成的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特征的產業系統,鄉村產業的基礎性決定了其不可或缺性。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承載著鄉村價值。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持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立足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總的來看,我國鄉村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仍有廣闊發展空間,關鍵要在產業發展基礎方面繼續夯實,當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項也需及時補足和加強。
鄉村產業振興行業發展挑戰
一方面,鄉村產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不夠強,表現出門類不全、規模較小、鏈條較短、布局較散的特征;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高,品種、品質、品牌等方面都亟待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農民獲得的增值收益都比較低;一些地方同質化競爭現象比較突出,產業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都需增強。
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主要是農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裝備等較為薄弱,農業標準化建設推進較為緩慢,這些都制約了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鄉村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和配套設施支撐仍不足,制約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障礙依然存在,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技術研發支持力度不夠,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鄉村交通物流、網絡通信、倉儲冷鏈、商業網點等設施建設也有待加強。
報告對我國鄉村產業振興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
想要了解更多鄉村產業振興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鄉村產業振興市場前瞻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