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食品因其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等特質,深受消費者的青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貝類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貝類養殖也逐漸向規模化養殖方向發展。規模化養殖可以提高養殖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貝類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根據貝類生活環境及海水淹沒程度的不同,貝類養殖呈現由淺入深立體式自然分布。
據介紹,文蛤多分布在中潮區至水深5米以內的淺海中,密集分布于各河口淺海灘涂,生活在泥沙中;毛蚶主要分布在西岸和南岸0至10米水深處;四角蛤分布在潮間帶的中低潮區;長竹蟶分布較廣,在高潮區至淺海區均有分布,入海河口區密度較大;菲律賓蛤仔主要分布在潮間帶至水深2米的淺海區域,密集分布在河口兩側,生活在沙泥中。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貝類主產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國的海洋中,生活著800余種貝類,貝類養殖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60%以上,是海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養殖品種主要有貽貝、扇貝、牡蠣、青蛤、文蛤、蟶、鮑等十余種。
扇貝屬于軟體動物門,扇貝科,是我國重要的貝類養殖品種。我國扇貝捕撈量極少,產量主要來源于養殖,扇貝是我國海水養殖的重要品種之一。據數據,2021年我國扇貝養殖面積為370604公頃,較上年有所下降,增速為-3.08%。
我國扇貝養殖高度集中,遼寧省、山東省、河北省扇貝總養殖面積占全國扇貝養殖面積的比重達98.12%,其中遼寧省扇貝養殖面積排名第一,為19.51萬公頃,占比52.64%。
我國扇貝產量隨著養殖面積下降而減少。據數據,2017-2020年我國扇貝產量由2007529噸下降至1746238噸。2021年我國扇貝產量有所回升,為1829924噸,較上年同比增長4.79%。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貝類養殖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中國沿海有牡蠣20多種,常見的養殖品種有4種:近江牡蠣、太平洋牡蠣、大連灣牡蠣和褶牡蠣。其中,近江牡蠣是廣東和福建的主要養殖品種,大連灣牡蠣產于黃渤海,太平洋牡蠣和褶牡蠣在中國沿海分布較廣,但以廣東、福建、遼寧為主,大連是中國太平洋牡蠣的主產區之一。
歷史上,牡蠣養殖方式由灘涂投石養殖,逐步發展為潮間帶棚架式養殖、灣內筏式養殖、淺海延繩式養殖,現今除少部分傳統灘涂條石養殖外,絕大部分為垂下式養殖,即棚架式、浮筏式和延繩式。養殖海域也由內灣向外灣海區擴張。
中國牡蠣養殖主要分布于沿海各省,具體有福建、山東、廣東、浙江、遼寧、江蘇、廣西和海南;其中福建規模最大,其次為山東、廣東和廣西;廣東和福建南部沿海的主要養殖品種為近江牡蠣。
牡蠣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成為我國水產品養殖業的一張亮麗名片。從2015年增長至2022年,牡蠣養殖面積持續增長。福建、廣東、山東和廣西是牡蠣養殖區域的主要省份。福建省的牡蠣養殖面積在2022年達到了40.19千公頃,但是產量卻高達212.73萬噸。而山東則是我國養殖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達到了105.38千公頃,產量也達到了131.91萬噸。
我國對養殖貝類的質量安全是如何管理的?
農業部從2007年開始進行養殖貝類生產區域劃型工作,規定貝類養殖應在相關的海區進行,以確保養殖貝類的質量安全。
所謂的貝類生產區域劃型是將貝類生產區域劃分為四類:
第一類為良好生產區域(一類海區),該區域的海水水質良好,生產的貝類產品可直接上市并供生食;
第二類為合格生產區域(二類海區),該區域的海水水質未受污染,生產的貝類可直接上市;
第三類為臨界生產區域(三類海區),該區域水環境受輕度污染,生產的貝類經過凈化或暫養處理,達到相關標準后才能上市;
第四類為臨時關閉區域(四類海區),因受到突發事件或赤潮等影響,貝類中毒有害物質超出了相關標準,實行臨時關閉,臨時關閉期間,禁止采捕貝類,待貝類符合相關標準后才能重新開放。
貝類養殖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貝類養殖行業的市場規模、貝類養殖市場供需求狀況、貝類養殖市場競爭狀況和貝類養殖主要企業經營情況、貝類養殖市場主要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對貝類養殖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科學的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貝類養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貝類養殖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