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底至7月初,重慶部分地區遭受強降雨襲擊,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2023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于7月28日9點55分前后以強臺風級強度登陸福建晉江沿海,是2023年登陸中國大陸最強的臺風,也是1949年以來登陸福建第二強的臺風。福建東部、浙江東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8-10級陣風,局地11-16級;福建泉州、莆田、福州共計5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8月初,受臺風殘留云系北上和西風槽疊加影響,東北地區多地出現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
世界氣象組織警告2024年或更熱
3月1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極海冰面積和冰川消融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
報告顯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而2024年地球可能更熱,為此,世界氣象組織向全球發出紅色警報。報告稱,2023年,熱浪、洪水、干旱、野火等影響了數百萬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在天氣復雜程度日漸升級的同時,數值預報業務支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成為預報精準的底氣。從短時臨近預報到短期預報再到中期和延伸期預報、氣候預測,預報預測業務體系全方位升級,小到捕獲雷暴大風動態,大到預測未來天氣趨勢,無縫隙預報預測能力逐漸增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智慧氣象行業發展規劃及投資前景咨詢報告》分析: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有氣象觀測站超過7萬個,鄉鎮覆蓋率達100%。其中,2423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實現觀測自動化、數據精準化、綜合判識智能化;7顆在軌風云氣象衛星組成綜合立體氣象觀測網;200余部雷達與100余個探空站、大型無人機等組成協同觀測陣型,密切監測天氣發展變化。同時,數值預報業務支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智慧氣象是通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依托于氣象科學技術進步,使氣象系統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適應能力的系統,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
應對過程中,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綜合防災減災機制高效運轉,自上而下緊跟天氣形勢的氣象服務部署迅速展開,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搶出時間。比如,在臺風來臨前,智慧氣象保障城市精細化管理先知系統已上新臺風專版,協助城市大腦預判風險,以便高效部署居民緊急轉移。
智慧氣象不僅是信息化問題,信息化只是智慧氣象的一個重要支撐;智慧氣象也不是單純的氣象業務問題,而是包括智慧業務、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在內的整體智慧;智慧氣象更不是封閉的自成體系的內部發展問題,而是與經濟社會系統、人們生產生活以及其他“智慧”的深度融合。
智慧氣象目前已覆蓋電力、海洋等各個方面,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智慧氣象市場規模高達3000億元,這是一個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氣象大數據人才的需求正在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氣象部門還將在航空、遠洋導航、金融保險等重點領域,加強氣象服務專業模式、模型、算法研發,突破一批制約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進行更深入的融合。
國務院出臺的《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支撐。
中國氣象局印發《中國氣候數據集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5年)》,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加快高質量氣候數據集研制工作,夯實我國在預報預測、氣候變化監測及影響評估、氣候災害風險管理等業務、科研方面的數據支撐。
《方案》提出,到2025年,將初步建成要素基本完備、質量可靠、標準規范的中國氣候數據集,關鍵產品精度和穩定度達到同期國際水平,對氣候業務的數據支撐能力明顯提升,基本滿足防災減災、氣候監測預測、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和新能源應用需求。
報告根據智慧氣象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智慧氣象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智慧氣象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智慧氣象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智慧氣象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智慧氣象行業發展規劃及投資前景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