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自 1978 年我國農產品流通打破計劃體制后,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為樞紐的多元化農產品流通格局。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流日益暢通,商流日益高效化,物流逐漸合理化,資金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不斷提高。
包括產地市場、銷地市場和集散地市場在內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體系,在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和形成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增產增收和保障城鎮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供應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樞紐、促進產銷銜接的關鍵節點、服務產區農民的平臺和保障城市居民食品供應的有效載體。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約七成農產品經由批發交易市場分銷,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系農產品流通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為確保農產品批發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農產品批發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農產品批發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農產品流通環節關系到整個市場的運作體系,與社會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在一定時期內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其信息不對稱、流通鏈冗長等問題日益凸顯,亟需通過數字化新流通連接節點,賦能產業主體、提升行業效率、重構鏈路價值。開創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化”經營模式,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成都、西安、長沙等23個大中城市經營管理33個實體農產品物流園項目,形成國內最具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體系。
隨著我國農業科技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業組織工作的日益完善,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產品產量逐年上升。《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顯示,2021 年度我國糧食產量達 6.83 億噸,比上年增長 2.00%;棉油糖、果菜茶市場供應穩定,油料、蔬菜、水果、茶葉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 0.80%、0.10%、2.00%和 8.30%。畜禽蛋奶等生產平穩發展、保障充足,全年肉類和奶類產量增長較快,禽蛋產量總體穩定。2021 年豬牛羊禽肉產量 8,887 萬噸,比上年增長 16.30%,其中:豬肉增長 28.80%,牛肉增長 3.70%,羊肉增長 4.40%,禽肉增長 0.80%,牛奶產量達到3,683 萬噸,比上年增長 7.10%,農產品供應量持續提升。
據《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通過兩年時間,加快形成更為暢通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主要包括:加強交易設施建設,提升經營環境;加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升管理水平,加強買賣雙方經營和交易信息數字化建設;加強交易專區的建設,提升產銷對接服務能力。
農產品批發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盡管國內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及營業面積下降,但是農批市場主體地位仍舊保持,同時互聯網經濟對實體農批市場經濟帶來增量。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約為6.40萬億元,成交量約為10.38億噸,分別同比增長10.1%、6.0%。未來農貿市場發展重點在于通過數字化連接流通節點、賦能產業主體、提升行業效率、重構鏈路價值,利用互聯網經濟進一步提升農貿市場在農產品流通的價值地位。
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持續支持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的信息收集發布系統、電子交易平臺系統、產后處理與儲藏保鮮、質量安全檢測系統、安全監控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市場地面硬化、水電道路系統改造、交易廳棚改擴建、客戶生活服務設施、管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為批發交易市場實現保障供應、穩定價格、發布信息、形成價格、快速檢測等功能,為提升交易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互聯網的時代,多種行業都向著互聯網+靠近并轉型,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也將融入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經營發展趨勢中。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政府倡導、市場需求帶動下已有主動與互聯網相融合的趨勢,部分大型市場已搭建自己的大數據系統,并為下游市場提供更專業完善的服務。
點擊查看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國農產品批發行業供需趨勢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查閱最新中國農產品批發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報告及分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