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監測定義
海洋監測是對海洋環境進行的監測活動,主要目的是了解海洋環境的變化情況,以及評估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它涉及多個方面,包括海洋環境監測、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等。
海洋環境監測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有效地進行海洋環境監測,通常會使用各種技術手段和設備,如衛星遙感、無人機、海洋浮標、水下機器人等。這些技術和設備可以幫助科學家收集關于海洋環境的大量數據,包括海洋溫度、鹽度、流速、流向、生物量、化學污染物濃度等。
過去,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主要依靠船舶巡航、調查監測等手段,監管頻次和效能十分有限,而且容易受到海況、天氣、船舶硬件等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海洋環境監管手段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如今,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創新應用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航跡數據、海洋傾倒區監測數據等,開發了海洋傾廢監管系統,在辦公室和電腦前就能及時發現疑似違規傾倒廢棄物的船舶線索,并向中國海警局推送線索,實現了海洋傾廢活動的非現場監管。
中國海警局注重科技賦能,構建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的“陸海空”立體監管模式。各地也在創新海洋監管手段,比如福建省定期調度無人機和岸基攝像,對重點區域的海漂垃圾、陸源入海污染物進行監測;浙江省建設實施“數字鳥島”智慧監測體系,遠程實時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等鳥類,實現了鳥類保護的數字化和智慧化。
近年來,隨著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監測中心以發展監測與評價技術為基礎,以監測業務化為核心,以滿足國家海洋環境管理需求為導向,形成了海洋生態一海域使用一環境綜合監測的能力。監測中心編制的各類監測產品為國家或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洋功能區劃、重點海域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海洋環境災害減輕對策的提出,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決策等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國擁有遼闊的江河海域與及豐富的水下資源,具備大力發展“水經濟”的極佳條件,僅以海洋經濟為例,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海洋生產總值7.2萬億元,同比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0.6個百分點。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藥物與生物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迅猛。
《2023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海洋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其中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9%,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逐步提高。沿海城市突出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提升傳統優勢海洋產業的同時發展壯大海洋新興產業,不斷優化海洋服務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海洋監測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隨著海洋經濟布局不斷優化,浙江舟山群島、廣州南沙、大連金普、青島西海岸等國家級新區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臺相繼獲批設立。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天津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2030年海洋經濟展望》預測,到2030年,海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加值的貢獻將達到3萬億美元,海洋產業在增加值和創造就業方面的表現將勝過全球經濟整體的表現。
目前,監測中心正逐步發展成為監測人員崗位化、監測工作業務化、監測組織系統化、監測服務社會化的國家級專業化權威性社會化機構。
目前,全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中環保系統2200多個監測站,行業監測站2600多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300多個,主要隸屬于國家海洋局、海軍、地方省市。
報告結合海洋監測行業的背景,深入而客觀地剖析了中國海洋監測行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規模和競爭格局;分析了行業當前的市場環境與行業競爭格局、產品的市場需求特征、行業領先企業的經營情況、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前景;同時,佐之以全行業近5年來全面詳實的一手連續性市場數據,讓您全面、準確地把握整個行業的市場走向和發展趨勢。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監測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海洋監測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