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等糖料作物為原料制作的調味品,主要包括白糖、紅糖、冰糖三種,這三種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甜菜制作而成的食糖其主要成份也是蔗糖)。
蔗糖,是食糖的主要成分,雙糖的一種,由一分子葡萄糖的半縮醛羥基與一分子果糖的半縮醛羥基彼此縮合脫水而成。蔗糖有甜味,無氣味,易溶于水和甘油,微溶于醇。相對密度1.587(25℃)。有旋光性,但無變旋光作用。蔗糖幾乎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的葉、花、莖、種子及果實中。在甘蔗、甜菜及槭樹汁中含量尤為豐富。蔗糖味甜,是重要的食品和甜味調味品。分為白砂糖、赤砂糖、綿白糖、冰糖、粗糖(黃糖)。
為確保食糖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食糖行業的發展態勢,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食糖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食糖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國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用甜菜制糖是近幾十年才開始的。2020/21年我國糖料播種面積為1453千公頃。其中甘蔗播種面積為1191千公頃;甜菜播種面積為262千公頃。隨著近年來我國飲料行業的不斷發展,飲料的產量也不斷增加,使其對食糖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促進了我國食糖行業的發展。2021年我國飲料產量為18333.8萬噸,同比增長12.2%。
1月下半月,巴西中南部地區甘蔗入榨量為71.4萬噸,較去年同期的30.7萬噸增加了40.7萬噸,同比增幅達132.35%;甘蔗ATR為117.72kg/噸,較去年同期的131.81kg/噸下降了14.09kg/噸;制糖比為35.02%,較去年同期的43.13%下降了8.11%;產糖量為2.8萬噸,較去年同期的1.7萬噸增加了1.1萬噸,同比增幅達68.48%。
2023/24榨季截至1月下半月,巴西中南部地區累計入榨量為64604.8萬噸,較去年同期的54313.9萬噸增加了10290.9萬噸,同比增幅達18.95%;甘蔗ATR為139.54kg/噸,同比下降了1.60kg/噸;累計制糖比為49.04%,同比增加了3.09%;累計產糖量為4212.9萬噸,較去年同期的3356.4萬噸增加了856.5萬噸,同比增幅達25.52%。
我國是重要的食糖生產國和消費國,糖料種植在我國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五年來,我國糖產量約占全球的5.6%。食糖既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資,也是食品、飲料、制藥、化工等120多個行業門類的基礎原料。
2023/24榨季截至1月下半月,產乙醇3.13億升,較去年同期的2.13億升增加了1億升,同比增幅達46.91%;累計產乙醇321.05億升,較去年同期的279.08億升增加了41.97億升,同比增幅達15.04%。
2023年12月以來,巴西中南部地區的降雨較正常水平低13%-17%。盡管甘蔗產量預估被下調,但巴西中南部的糖產量有望較上榨季的4100萬噸增加至4200萬噸。(高糖價背景下通過調整制糖比實現,也是壓制外糖的重要原因)
食糖包括白糖、紅糖和冰糖,產業鏈上游主要為甘蔗、甜菜等糖料的種植。我國糖產量受甘蔗播種面積、單產情況、出糖率等因素影響,其中糖產量與甘蔗播種面積變動方向基本一致,呈現6年一個周期。本質上來說,推動農戶種植甘蔗的動力來源于種植收益,通過甘蔗本身收益情況以及競爭作物收益情況,可以預判未來甘蔗種植規模情況,進而判斷糖產量與價格。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沿海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大量的傳統甘蔗種植戶轉型生產果品蔬菜。珠江三角洲和閩南等傳統甘蔗種植區,大多演變成了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甘蔗生產重心開始西移,逐漸向桂中南、滇西南、粵西、瓊北集中。
食糖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當前,國內食糖季節性供應較為充足,而食糖消費處于傳統淡季,市場走勢穩中偏弱。國際方面,巴西食糖發運量持續高位,印度食糖減產幅度不及預期,國際糖價震蕩偏弱運行。后期需密切關注廣西等主產區收榨進度,印度、泰國食糖生產情況,巴西主產區降雨情況,以及國際糖價對國內的傳導影響。
針對我國食糖消費發展趨勢,鐘金傳認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人口增長及結構、居民消費習慣、其他甜味劑替代以及食糖供求變化和價格波動。例如,從消費習慣來看,當前有部分企業通過宣稱“無糖”“0糖”來吸引消費者;網絡上存在對油、鹽、糖危害性的片面宣傳,甚至將油、鹽、糖妖魔化,既不利于食品產業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市場健康轉型。“健康的消費理念應是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質和原料,制作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的食品。
未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國食糖市場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食糖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