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被用于健康評估,是數字醫療技術提升百姓健康水平的生動寫照。
手術機器人、遠程醫療、可穿戴設備……近年來,數字醫療技術在疾病診斷、臨床治療和患者康復等領域不斷開疆拓土,讓健康服務更加優質可及。
為確保數字醫療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數字醫療行業的發展態勢,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數字醫療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但在現實中,相當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因未及時診斷而錯過黃金救治時間。
為解決該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等機構基于大量優質醫療數據研發了急性腦卒中再灌注治療智能決策平臺。這一平臺能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頭部進行快速精準的影像分析,大幅縮短術前決策時間,讓更多患者盡早得到救治。
除了讓治療更及時,數字醫療技術還能助推治療向精準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對腫瘤患者來說,早篩早診早治至關重要。精準預防已成為癌癥預控的新趨勢。如今,人工智能影像成為醫生的“第二大腦”。江蘇省人民醫院原院長趙俊介紹,在進行肺癌的早期篩查時,準確發現結節是診斷的第一步。但是,肺結節尤其是微小肺結節并不容易辨別,而閱片醫生有可能會因為疲勞或經驗不足造成遺漏。這時,將深度學習技術用于肺結節檢測與篩查的“肺結節人工智能系統”就派上用場。在臨床應用中,該系統能夠輔助診斷、標記肺小結節,減少醫生的工作量,降低誤診發生概率。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眼科疾病診斷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閉角型青光眼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2%。為幫助這部分患者,王寧利潛心研究閉角型青光眼的高效便捷篩查技術。“現在,用手機給眼睛拍一張照片,利用相關數據模型,不到一分鐘就可知此人有無罹患閉角型青光眼的風險、是否需要去醫院。這種篩查方式能夠有效避免患者因錯失窗口期而導致失明。”王寧利說。
心臟疾病患者也能享受到數字醫療技術帶來的便利。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杰告訴記者,以心臟功能衰竭患者為例,利用可穿戴設備,醫生可實時監測患者的肺動脈壓力,并據此預測患者心衰、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概率。“一旦發現異常就可盡早介入治療,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數字醫療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密集發布一系列醫療健康政策,尤其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醫療健康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之后一系列圍繞此戰略目標的政策密集發布,遠程醫療、區域協同、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概念初步成型。《“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等政策促進醫院信息化、遠程醫療等智慧醫療發展。
然而,智慧醫療從頂層設計發布到政策實施操作之間仍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挑戰。趙振華表示,“解決標準和規范不統一、數據隔離和信息孤島、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技術和設備差異、人員專業水平及認知差異以及監管和合作機制不足等問題,是推動智慧醫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數字醫療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