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去年,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啟動實施,大豆面積、產量、自給率實現“三增長”,取得良好開局。從今年看,大豆面積穩中有增,連續兩年穩定在1.5億畝以上。
近日中央農辦協調推動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等部門,出臺一攬子穩定大豆生產支持政策措施。2022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有所上漲,2022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達9933千公頃,同比2021年增長18.03%。
隨著我國人口數量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趨緊,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大豆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向來受到國家、政府的重視。近年來,國家及政府層面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鼓勵大豆行業發展,建設大豆全產業鏈大數據,加快大豆品種更新換代,實現大豆增產增效。
大豆加工主要是指通過物理、化學、微生物學處理,使大豆更適合食用或成為符合作其他食品原料要求的過程。大豆加工分為粗加工和深加工;其中粗加工包括豆粕、飼料;深加工產品包括大豆蛋白質產品、大豆磷脂產品、發酵豆制品、非發酵豆制品、大豆休閑食品等。
目前,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大豆行業發展前景及深度調研分析報告》研究分析
東北產區進入新年的余豆約占總產的62%,區域間流出量不均衡。黑龍江東部地區雖然運輸不占優勢,但豆源質量和價格優勢明顯,外發量已占總產的50%,流出后不代表終端完全轉化,途中或下游經營主體待轉化量仍占一定比例。中西部地區和內蒙古、遼寧、吉林綜合余量約占總產65%。1月份終端進入消耗和補庫旺季,因北糧南運需要的時間較長,加上距春節越來越近,豆源轉化在元旦期間沒有明顯增量,常年的消費旺季繼續推后。近期,各地經營商預計陸續進入補庫環節,部分大戶既要補足節前的需求,又要留有一定量的貨源在節后“開張”時售賣。預計長江以南的銷區市場補庫到1月20日便會明顯減量,而北方利用陸路運輸的區域則會循序至月末。
關內產區區域間豆源余量相差較大,收獲期遇雨的大豆質量和感觀偏差,即便價格一再下調,但市場接受度依然較弱,其主因是東北大豆的質量和價格優勢明顯,各產區二、三線城市的經營商舍近求遠增加東北大豆銷售,也未能拉動東北大豆行情向好,充分體現出需求的清淡。1月份隨著終端補庫陸續介入,不同質量的大豆價格經過調整后會被不同市場接受,然后快節奏地輸出。預計春節前關內大豆流出量約占總產的50%,部分早期入倉的賭市豆源在各地均有滯留,由于持豆主體存在怕虧錢的心理,價格調整滯后,“越怕虧越大”的概率增加。
豆市“寒潮”北起南壓,南北產區自2023年新季大豆上市后連短暫的反彈機會都未出現過,階段性下跌卻表現頻繁。按說春節前終端快節奏補庫會給產區行情帶來利好,但南北產區收購主體對未來趨勢均不看好,期貨豆一2401合約在交割來臨時觸碰至5000點后再度下探。國儲偶有新庫點開啟收購,但收購量較小,失去支撐動能,其他入市主體雖然門庭冷落,不見交糧車輛排隊,但依然時不時地下調收購價格。各類持豆主體缺乏提振因素,情緒受挫后大多會松動價格。
東北大豆現行價格已經進入谷底,但大量豆源滯留于產區,使得部分主體期待政策救市,有的則認為現行價格進入豆農種植成本線,除租地主體外,農戶按現行大豆價格加上各項補貼,不同區域生產一斤大豆的收益已達3.6~3.8元,國家明顯保護了“種豆農民的收益”,不宜過分依賴國家調節性儲備或壓榨補貼去拉動行情。即便未來有收儲政策出臺,也僅是適度減緩賣壓,會依據行情進行市場化運作,對整體行情拉升不明顯。一季度國產食用豆市主流以穩為主,供大于求的格局應視政策的落地去改變。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3-2028年中國試劑市場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