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場景的多元化發展,推動火鍋、麻辣燙、麻辣香鍋等細分餐飲品類不斷豐富,以及C端家庭消費的爆發。午餐肉作為其中常用的食材之一,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相較于其他肉類制品,午餐肉價格通常相對較低,具有更高的性價比,這使得許多消費者將其作為經濟實惠的食品選擇。如今,午餐肉作為配角的“出鏡率”較高,三明治、麻辣燙、火鍋,還有各類炒菜等場景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早餐、正餐、加餐、夜宵都成為午餐肉的使用場景。
午餐肉是高溫高壓下的產品,選材新鮮,新鮮制作,新鮮包裝,高壓的過程可以析出肉質中的更多營養,高溫的過程可以殺滅一切細菌,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劑。使用安全,衛生,是當前歐美發達國家家庭必備的食品。
午餐肉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煙酸等,礦物質鈉和鉀的含量較高,午餐肉肉質細膩,口感鮮嫩,風味清香。
午餐肉屬于肉制品的一種,國家陸續發布相關政策,確保行業健康穩定發展。2020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 加快優化豬肉供應鏈,引導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促進“運豬”向“運肉”轉變。推動生豬扶持政策拓展覆蓋畜牧業,支持離類、牛羊生產。
肉類加工是指用畜禽肉為主要原料,經調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稱為肉制品,如香腸、火腿、培根、醬鹵肉、燒烤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愈加關注健康的消費,午餐肉行業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群體的追捧,其市場空間也在不斷擴大,發展空間廣闊。近年來按照國家新的指揮和政策導向,中國家庭的消費結構正在向肉類健康消費的方向轉變,進而促進了午餐肉行業的發展。
午餐肉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市場上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目前,國內午餐肉行業發展迅速,但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主要以產業化企業和綜合零售企業為主。目前,我國午餐肉主要品牌有雙匯、紫山、鷹金錢、美寧、北戴河、德和、梅林等。
產業鏈方面,上游為原材料供應環節,具體涉及肉類(豬肉、牛肉等)、淀粉、調味品及加工設備等;中游參與者為午餐肉生產、加工企業;下游的銷售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便利店、社區團購、電商平臺、大型連鎖超市等。
從產地方面看,國產午餐肉產地多在四川、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地區。從午餐肉的銷售情況上來看,市場集中的區域主要在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幾個地方,其中東北、華北的銷售量最大。
午餐肉罐頭是我國具有傳統特色的產業,也是整個食品工業中起步較早的產業。罐頭作為農副產品的一個載體,可以將農副產品分解流通到不同的市場,因此對“三農”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午餐肉行業市場規模為347.3億元,2026年中國午餐肉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513.1億元。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午餐肉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分析:
隨著消費者結構變化及消費場景多元化,國民愈發注重飲食健康,低溫成為行業驅動新引擎,肉制品低溫化趨勢表現得尤為明顯,午餐肉行業市場規模的擴大,將帶動低溫午餐肉市場高速增長。
低溫午餐肉是以新鮮或冷凍的畜肉、禽肉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主要原料,經前處理(包括解凍、修整等)、機械加工(包括攪碎、斬拌、滾揉、乳化)、充填或成型、熱加工(熱加工時產品中心溫度不低于68℃且不高于100℃,含淀粉類產品中心溫度不低于72℃)、包裝、二次殺菌等工藝制成的肉制品。
此外,宅家文化、懶人經濟、烹飪小白、單身群體不斷擴容,進一步拓展了低溫肉制品的發展空間,國家對低溫肉制品行業利好政策的不斷落地,也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冷鏈物流的發展進一步降低了行業成本,消費升級時代,由高溫肉向低溫肉進行迭代已經成為規模化肉制品加工企業的共識。
肉制品低溫化趨勢表現得尤為明顯,午餐肉行業市場規模的擴大將帶動低溫午餐肉市場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為低溫午餐肉相比常溫午餐肉,沒有添加香精、色素和防腐劑,加工過程中減少肉中的水分流失,保存更多營養,更加貼合當下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
滿足主流消費趨勢的低溫乳品、預制菜、低溫肉制品正逐漸占據家庭冰箱的空間。預制菜、低溫肉制品等成為投資領域的寵兒,引發各路資本紛紛入局。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多樣化的需求,低溫午餐肉企業將持續根據消費者反饋,研發、采用先進的保鮮技術,優化產品配方,減少添加劑的應用,推動行業標準進一步完善。
報告對我國午餐肉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市場競爭格局與形勢、贏利水平與企業發展、投資策略與風險預警、發展趨勢與規劃建議等進行深入研究,并重點分析了午餐肉行業的前景與風險。
想要了解更多午餐肉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午餐肉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