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負極材料大致分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兩大類。碳材料涵蓋了石墨類、石墨烯以及無序碳等。在當前的鋰離子電池中,石墨類負極材料的應用占據主導地位,例如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而非碳材料則主要包括硅基負極材料和鈦酸鋰負極材料等。其中,硅基負極材料進一步細分為SiO負極材料、硅碳負極材料以及硅基合金負極材料。這些材料各自具有獨特的性能和優勢,為鋰電池的性能提升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負極材料產業鏈涵蓋了從原材料到最終應用的多個環節。上游環節主要供應不同種類的原材料,天然石墨負極材料主要來源于天然石墨礦石,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則依賴于針狀焦、石油焦、瀝青焦等原料。中游環節由鋰電池負極材料的生產加工商組成,他們利用上游提供的原材料生產出不同種類的負極材料。下游環節主要是鋰電池行業,負極材料作為鋰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其質量和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鋰電池的性能和品質。最終,鋰電池被廣泛應用于動力電池、3C消費電池以及工業儲能電池等領域。下游行業的需求變化對負極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其需求增長將直接推動負極材料行業的持續發展。
全球動力電池產業正繁榮發展,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復蘇和歐洲市場的增長。這促使鋰電池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為負極材料行業帶來機遇。隨著對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石墨、鈦酸鋰等負極材料性能持續優化,而硅作為下一代負極材料正逐步實現商業化。鋰礦板塊的回暖也推動了鋰電池產業鏈的復蘇,為負極材料市場帶來新的發展。
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鋰電池負極材料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鋰電池負極材料市場規模約為308.3億元,同比增長33.46%,預計未來將持續增長,到2024年有望達到370億元。
中國鋰電池硅碳負極材料行業的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新的企業紛紛涉足這一領域,他們的競爭力日益增強,使得整個競爭格局更加緊張。隨著技術、資金和銷售渠道的持續投入,企業間的競爭愈發激烈,行業內的競爭態勢愈發明顯。
由于鋰電池硅碳負極材料行業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一些具有深厚技術積累的企業在這個領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企業憑借其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在產品的質量、性能和價格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從而在競爭格局中占據了有利地位,掌握了行業的主導權。
中國鋰電池負極材料市場的份額當前呈現出一種相對分散的態勢。據2022年的數據顯示,前六大企業的市場份額總和約為79%,然而各企業間的市占率差異并不大。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貝特瑞以26%的市場份額脫穎而出,位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上海杉杉(杉杉股份子公司)、江西紫宸(璞泰來子公司)、中科星城(中科電氣子公司)、廣東凱金和商太科技,它們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6%、11%、9%、9%和8%。這些企業都在負極材料市場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彼此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更多鋰電池負極材料行業深度分析,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鋰電池負極材料行業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