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4-2029年中國鋼結構產業鏈供需布局與招商發展策略深度研究報告》分析,鋼結構是主要由鋼板、型鋼、鋼管、鋼索等鋼材,用焊縫、螺栓或鉚釘連接而成的建筑結構形式。與其他結構形式如鋼筋混凝土結構、磚石等砌體結構相比,鋼結構不僅具有強度高、自重輕、塑性韌性與抗震性能好等諸多優點,且適用于機械化加工,工業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由于很少使用水泥砂石等材料,大幅度減輕了揚塵、建筑垃圾和噪音等環境污染問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作為最主要的建筑結構形式之一,鋼結構廣泛應用于房屋建筑、機械、能源、市政設施等行業。鋼結構的分類方法尚無統一標準,按應用領域可分為設備鋼結構(密封壓力容器鋼結構,塔桅鋼結構、船舶海洋鋼結構、水利鋼結構、煤炭電力鋼結構、釬具和釬鋼、地下鋼結構等)、建筑重鋼結構(高層鋼結構、重型廠房等)、建筑輕鋼結構(輕型廠房、鋼結構住宅等)、橋梁鋼結構、空間鋼結構等五大類。
圖表:鋼結構類型分類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鋼結構在我國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鋼結構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建設了一大批鋼結構廠房、橋梁,但受到鋼產量的制約,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鋼結構被限制使用在其他結構不能代替的重大工程項目中,我國鋼結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鋼產量逐年增加,1996年鋼產量更是超過1億噸,鋼材供不應求的局面得以改變。建設部于1997年發布的《1996-2010年建筑技術政策》中明確提出了合理使用鋼材,推廣和發展鋼結構。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在我國舉辦,更為鋼結構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不斷成熟更是為我國鋼結構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鋼結構正處于迅速發展的初期。
圖表:中國鋼結構行業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鋼結構行業細分市場分析
一、設備鋼結構市場
設備鋼結構是重型裝備制造業的一個重要分支,設備鋼結構的發展速度與工業發展速度緊密相關。設備鋼結構的類型及應用領域很廣,主要應用于工業領域中的特種建筑、設備機架及支架(如水泥窯尾、電力與通信塔架)、鍋爐鋼架(電力鍋爐及其他鍋爐塔架)、特種設備塔架(石油管道、海洋平臺、港口設備、化工設備)等。
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平穩,預計設備鋼結構未來市場需求將保持穩定的發展空間,隨著市場對設備鋼結構的認同度不斷提高,設備鋼結構的應用量有望持續增長。隨著“新基建”等戰略新興行業的投資規模擴大,涉及鋼結構需求的特高壓建設和5G基站建設將為鋼結構行業帶來潛在增長需求。而從中長期來看,政策利好已經打開巨大的成長空間,基建增速或將進入位置較高的平臺期。從相關政策來說,一方面在供給端盤活了土地和資金的供應,另一方面在需求端通過國家戰略為基建需求提供了確定性。
二、建筑重鋼結構市場
截至2018年底,我國在建250m以上的超高層建筑共117幢。在建的超高層建筑主要集中于250~300m與300~400m,分別有48幢(41%)與54幢(46%)。500m以上在建的超高層建筑有5幢。超高層建筑采用的材料主要以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為主,共229幢(75%),250m以上的純鋼結構共17幢,約占6%。
國外200m以上的建筑,鋼結構占85%以上,美國和日本是在高層建筑中采用鋼結構最多的國家。我國城鎮化建設還有較大的空間(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城鎮化率達到60%后,至少還將有10年到15年的城鎮化較快發展期)。十四五期間,我國城鎮化建設將較好支撐城市公共建筑對高層重鋼結構的需求。
三、建筑輕鋼結構市場
建筑輕鋼結構主要應用于輕型工業廠房,鋼結構住宅等。工業廠房建筑的發展速度與工業發展規模密切相關。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呈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具有確定性,鋼結構在工業廠房領域的應用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
在鋼結構住宅方面,我國更是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差甚遠。國外低層輕鋼住宅體系已較為成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早已在低層住宅中廣泛采用輕鋼結構,日本大量建造的鋼結構建筑中90%以上為5層及以下的低層建筑,在澳大利亞輕鋼結構住宅市場占有率為15%,歐洲一些地區也采用了聯排式鋼結構住宅。
我國鋼結構在超高層、大跨度空間結構、工業廠房領域應用已較為廣泛,鋼結構設計理論、規范標準、施工技術也非常成熟,隨著建筑工業化和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在國家頂層設計及產業政策的助推下,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將進入全面提速階段,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將有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前景。2020年,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部署的九大任務中有兩大任務涉及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從城鎮化率來看,按當前60%的城鎮化率計算,我國房屋新開工面積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根據2019年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國家要求深入推進城市群發展,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戰略性發展的重點地區,并且有另外10大城市群被同時提及。我們認為,中心城市群建設將從中長期帶動全國各地區的基建和地產投資。伴隨著城鎮化率的進一步提升,鋼結構住宅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四、橋梁鋼結構市場
道路交通市場在鐵路、公路、城市交通、橋梁領域均對鋼結構有較大需求,現代高速鐵路建設要求路基具備較高的抗沖擊性以及高度的平整性,近期國內新建的高速鐵路多采用高架設計,并采用鋼結構作為高架橋梁的主要結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國各大城市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需要建設大量的立交橋、高架橋、過水橋梁、人行天橋和軌道交通。
我國在鐵路、公路、橋梁等交通基建領域的投資,對橋梁鋼結構的發展產生較大推動作用,橋梁鋼結構市場需求量在未來幾年將大幅增長。根據2011-2019年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2011年至2019年公路建設投資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2%。2019年,全國新增道路公路建設16.6萬公里,公路里程累積達到501.3萬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0.7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累計達到14.96萬公里。公路橋梁數量從2011年的68.94萬座增加到2019年的87.8萬座;其中特大橋梁由2011年的2341座增加到2019年的5716座,增加了144.2%。在鐵路方面,自“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以及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的陸續開工建設以來,我國鐵路建設進入高速鐵路快速發展階段。高鐵的基建工程多使用鋼結構高架橋梁作為路基,鐵路基建投資也會傾向選擇鋼結構橋梁工程。
五、空間鋼結構市場
空間鋼結構主要應用于各類大型場館,包括體育場館、展覽館、會議廳、活動中心、機場航站樓、車站等大型公共建筑。鋼材由于自重輕、強度大、可塑性強,容易實現較大連續空間結構和設計多樣化,使得鋼結構在機場等場館建筑領域具有更為顯著的競爭優勢。2017年3月,發改委、民用航空局發布《關于印發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的通知》,規劃到2020年我國運輸機場數量達260個左右,將完善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機場群;到2025年,在現有(含在建)機場基礎上新增布局機場136個,全國民用運輸機場規劃布局370個(規劃建成約320個)。預計“十四五”期間,國家加強對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拉動鋼結構的需求。
在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方面,2020年9月住建部等9部門印發意見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中提出“鼓勵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積極推進鋼結構住宅和農房建設”,多地也都出臺了相關政策,如北京市鼓勵學校、醫院、體育館、商場、寫字樓等新建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建筑,其中政府投資的單體地上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含)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應采用鋼結構建筑。
鋼結構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強者恒強格局可期
當前我國鋼結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鋼結構行業CR5僅5%左右,而美國排名前三的鋼結構企業市占率為50%以上。從企業類型角度來看,我國鋼結構企業大致分為三類,一是以建設施工工程總承包為核心業務,鋼結構主要為系統內部所用的大型央企,如中建科工(中建鋼構)、上海寶冶等;二是鋼結構產品制造、鋼結構建筑工程承包等為主業的民營企業,如鴻路鋼構、精工鋼構等;三是中小型鋼結構產品制造企業。
從企業數量的角度來看,2019我國年產鋼結構1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4家,50-100萬噸企業11家,10-50萬噸企業39家,5-10萬噸企業33家,行業內中小型企業較多,頭部企業少。
從產品角度來看,建筑重鋼結構等高端鋼結構產品在精度要求、價格難度和制造工藝等方面難度較大,壁壘相對較高,競爭取決于企業技術、產品質量、資金實力和規模等,行業集中度相對更高;輕鋼結構技術成熟,進入門檻較低,中小型企業涌入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產品毛利率較低,企業競爭優勢主要依賴規模化生產。2016年鋼材價格波動疊加下游建筑業需求低迷,部分小型鋼結構加工企業倒閉,鋼結構行業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升。2019年年產鋼結構5-10萬噸的企業數量再次出現大幅度下降,預計隨著鋼結構技術標準、行業規范的完善將進一步加速中小企業退出市場,鋼結構行業強者恒強格局可期。
二、鋼結構行業加速邁向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
2020年住建部提出針對裝配式建筑的“1+3”標準化設計和生產體系,即啟動編1項裝配式住宅設計選型標準、3項主要構件和部品部件尺寸指南(鋼結構住宅主要構件尺寸指南、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主要構件尺寸指南、住宅裝配化裝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我們預計該體系將全面打通裝配式住宅設計、生產和工程施工環節,推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可以有效解決裝配式建筑標準化設計與標準化構件和部品部件應用之間的銜接問題。
其中,針對鋼結構行業的《鋼結構住宅主要構件尺寸指南》,預計將推動鋼結構行業加速向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邁進。《指南》通過全面提升設計單位和施工企業的效率,預計將進一步降低裝配式鋼結構的建設成本,有利于持續擴大鋼結構市場份額。
三、光伏建筑為綠色建筑新方向,新建建筑逐漸強制轉向光伏建筑
綠色建筑是建筑業減排重要方式,推廣綠色建筑大勢所趨。在建筑行業內推廣綠色建筑由來已久,十四五期間,在雙碳目標的催化下,綠色建筑大面積鋪開已是大勢所趨。2020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到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2022年5月,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
目前,實現綠色光伏建筑的技術路線主要分為兩類:傳統的BAPV(BuildingAttachedPhotovoltaic)與新興的BIPV(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BIPV作為光伏建筑新的解決方案,在各領域都具備優勢,未來將逐漸取代BAPV的市場。從與建筑的結合方式看,BIPV具有更廣泛的使用空間。BAPV主要應用于建筑閑置空間改造,多通過支架等將普通光伏組件固定在彩鋼瓦或者水泥屋頂上。BIPV應用除了屋頂,還可以作為光伏幕墻、光伏遮陽、光伏溫室等,應用場景更多。以屋頂為例,BIPV是將組件做成建材,光伏板即屋頂面板,除發電外兼具結構功能。而BAPV將組件外掛在現有建材之上,需利用現有屋頂結構。對比于BAPV(后置式的光伏陣列,采用特殊支架將光伏組件固定于現有建筑屋面或墻面結構,不具備建筑建材和建筑美觀作用),BIPV具備多項顯著的技術優勢,在建筑外觀、設計壽命、屋面受力、防水可靠性和施工難度與速度等方面均領先于BA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