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已經從單純的展示空間成為文化體驗和社交場所,并不斷打破固有空間的局限,進一步體現出場館植入社區、藝術融入生活的發展趨勢。
時下的美術館美育創新,還在悄然改變著一種觀念:讓展館從單向度、自上而下灌輸知識之地,變成觀眾可以表達、樂于表達的空間。這是一種邀約,鼓勵人們在文化展館之內盡情開啟藝術探索,也應了業內呼吁的文化展館更深層次的開放。
美術館成為藝術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的中心,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有價值的藝術資源,帶動了會展、拍賣、商業設計、文化衍生品、影視、旅游、城市設計等多類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成文化藝術生態的整體推進。例如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藝倉美術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廣東時代美術館等。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美術館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中國地區的民營美術館主要分布在經濟環境較好、藝術氛圍濃厚的一、二線城市,如上海的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與昊美術館;北京的今日美術館;南京百家湖美術館等等。
僅北京、廣州、上海三地的數量就占據全國私人美術館總量的絕大部分。這些城市以良好的經濟環境與濃厚的藝術氛圍,不斷地吸引著藝術家及收藏家進駐,這恰恰為私人美術館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2021年上海市美術館共舉辦950項展覽,同比增長58.3%;2021年全年美術館觀眾參觀人次621萬,同比增長52.9%,中華藝術宮、西岸美術館、浦東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黃浦區東一美術館成為當年觀眾人次TOP5。
2021年,上海市美術館名錄收錄了96家美術館,迎來歷史峰值。上海市美術館數量從2012年的20家到2021年的96家,實現16個區全覆蓋。上海的美術館不僅數量穩居國內城市首位,而且不斷涌現出西岸美術館、浦東美術館這類被業界稱之為“出道即巔峰”的美術館,由世界知名設計師精心打造場館建筑,展覽項目重磅連連、備受矚目。
從區域來看,全國各地都有本地的美術館,大部分美術館的服務半徑主要以本地居民為主,外地游客僅少部分全國知名的美術館能做到,由于美術館分布的均勻性,使得各個美術館都有自己特定的客戶群體,市場總體處于一片藍海,加之行業天花板夠高,使得行業總體集中度很低,基本上大部分美術館都是各自為戰,也不需要通過商業聯合等方式來提升市場份額,行業總體競爭格局呈現出零散的狀態,競爭型格局較為明顯。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渴望近距離接觸藝術的熱情高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美術館深入大眾生活提供了豐沃土壤。
眼下,文博游正流行,美術館則是這場熱潮的“中流砥柱”。越來越多的人把走進美術館當成一種文化習慣,不管是看展覽還是打卡拍照,涌動的人流讓美術館走向了社交媒體的C位。網紅美術館,預示著藝術正從小眾走向大眾視野,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
作為創造美、展示美、傳播美的藝術殿堂,美術館是連接藝術與大眾的重要橋梁。出圈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愿意走進美術館,哪怕他們進入的動機就是簡單的打卡拍照、凹造型、發社交媒體,但這一行為也引發了大眾對藝術的關注,點燃好奇心,與之建立情感鏈接。
被印上網紅標簽,就意味著想象不到的流量,在社交平臺,一件網紅展品動輒能收獲幾億的瀏覽量。而所謂網紅展覽它們身上的特質具有相似性——觀眾通過拍照打卡、分享社交媒體等形式改變了傳統參觀展覽的模式;展覽中,奇特的裝置、令人印象深刻的奇景等是能夠霸屏社交媒體的重要因素。
近幾年來,我國的美術館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政府、社會和藝術家對美術館的重視和關注在加強,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美術館事業的投入,一些大型公益美術館相繼建成使用或已列入建設規劃,美術館的硬件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各種社會力量投資建立的民營美術館也在蓬勃興起,美術館格局正在進一步完善,美術館履行專業職能的能力及其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數字化與智慧化對未來美術館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優化美術館的公共服務,科學設計展品的展出,是前進路上必須思考的問題。數字技術能夠拉近展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進一步地豐富展覽的形式,增強美術館的傳播力;而大數據能夠有力賦能美術館的發展,為美術館的改進與優化提供合理方向甚至方案。利用好數字化技術能夠有效增強美術館對公眾的吸引力,形成符合當代需求的現代美術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美術館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