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建立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態化發布機制
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是核算電力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基礎參數。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發布《關于發布2021年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本次發布的2021年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分為三種口徑,包括2021年全國、區域及省級電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2021年全國電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場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電量)和2021年全國化石能源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本次發布的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可供不同主體核算電力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參考使用,是落實《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中“統籌推進排放因子測算”要求的重要舉措,為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將建立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態化發布機制。根據基礎數據更新情況,擬于2024年盡早發布2022年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二氧化碳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
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無色而略帶酸味的氣體,熱穩定性高,屬于酸性氧化物。按照產品純度、用途的不同,二氧化碳可劃分為工業級二氧化碳和食品級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上游為尾氣回收和油田開采,下游廣泛應用于焊接、驅油、化工原料、食品等領域。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二氧化碳消費量中工業(焊接、驅油、化工原料)占比達65%,食品占比20%,其他用途占比為15%。
目前二氧化碳應用主要包括幾大領域:一是注入油藏中進行驅油,提高油田采收率,進而生產更多原油;二是化工利用,比如制造尿素、二氧化硅、碳酸鋇等無機化工產品以及水楊酸、甲醇、乙醇等有機化工產品。此外,二氧化碳還可應用于食品領域。汽水飲料中的大量氣泡,就是食品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空氣中含量較低,對比成本較高的空分方式,工業氣體生產中一般采用回收工業廢氣、尾氣的方法進行二氧化碳的生產,因而穩定的氣源是二氧化碳生產企業競爭的重點之一。
石化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捉”后,與氫氣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綠色甲醇,直接通過系統管廊進入下游裝置,用于制造鋰電池電解液溶劑、光伏膜材料等,這樣的技術每年可間接減排二氧化碳55萬噸,相當于種植3.7萬公頃森林。
2022年中國二氧化碳表觀消費量968.3萬噸,同比增長9.2%;2023年中國二氧化碳表觀消費量930.0萬噸,同比增長31.9%。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必將推動能源結構演變,交通運輸用能將逐漸被新能源替代,成品油需求近期達峰后將不可避免地呈現降低趨勢,煉油行業的供需結構性矛盾促使煉油向化工轉型。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世界化工原料占石油需求增長的比例將超過1/3,并且這一比例將持續增長至1/2。
IEA指出,要實現碳中和既定目標,要求節能提效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率達到37%。多方測算表明,節能與能效提升對我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的貢獻率更是要達到70%以上。二氧化碳捕集是一種碳減排的方式,同時電力,水泥廠等碳排放企業也將是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的重點行業,未來中國二氧化碳供應端或更加多元化。
據《中國碳市場建設成效與展望(2024)》預測,到2030年底,全國碳市場年覆蓋企業數量將提升至約5500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突破86億噸,在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占比提高至74%左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二氧化碳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