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支付行業處于快速轉型期,新興支付技術的出現正在深刻改變支付產業生態和商業模式,并推動支付行業快速發展。科技促進了支付發展,規模和深度領先世界的中國支付市場,又為各類前沿科技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天地,加快其成熟步伐。
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支付體系運行狀況》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銀行賬戶數量、非現金支付業務量、支付系統業務量等總體保持增長。其中,全國共開立銀行賬戶141.67億戶,同比增長3.68%;全國銀行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4,626.49億筆,金額4,805.7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7%和8.84%;全國銀行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789.65億筆,金額3,110.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和4.5%。
伴隨我國對外貿易的成長,跨境支付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行數據顯示,2022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440.04萬筆,金額96.7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68%和21.48%。日均處理業務1.77萬筆,金額3,883.38億元。
2022年,人民銀行繼續擴大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在現有試點地區基礎上增加天津市、重慶市、廣東省廣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廈門市、浙江省承辦亞運會的6個城市作為第三批試點地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數字人民幣試點應用和場景建設進展順利,截至2022年8月31日,全國15個省(市)的試點地區累計交易筆數3.6億筆、金額1,000.4億元,支持數字人民幣的商戶門店數量超過560萬個。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電子支付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電子支付作為移動互聯網和智能化時代下經濟活動中的核心環節,在經濟活動和商業生態圈里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中核心一環,電子支付受理終端設備日益成為搶占新商業機會的重要運營端口。
調查顯示,全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 85.37%,比上年高2.98個百分點;農村地區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76.21%,比上年高4.06個百分點。移動支付業務繼續快速增長,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呈現筆數多、筆均金額小的特點。
電子支付是指消費者、商家和金融機構之間使用安全電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過信息網絡安全地傳送到銀行或相應的處理機構,用來實現貨幣支付或資金流轉的行為。
數字化促進支付技術跨越式發展,數字化已經使隨時隨地的支付成為現實。云閃付、二維碼、移動APP支付等移動支付方式,已經成為支付市場的主流,無人零售、無感支付、人臉支付等新興服務方式不斷涌現,讓人們對未來支付方式的體驗更加充滿期待。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包括銀行業機構、支付機構、基礎設施運營機構、外包服務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內的、龐大的支付產業鏈,其中支付機構發展的部分數量型指標雖在全球居于前列。截至2022年底,我國從事支付清算結算服務的各類持牌機構4775家,主要包括銀行機構、支付機構、基礎設施運營機構等。其中共有支付機構法人201家,共設立分公司1535家,從業人員4.45萬名。從事銀行卡收單、網絡支付和預付卡業務的支付機構分別為61家、111家和113家,有45家支付機構開展了跨境支付業務。
此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外包服務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硬件設備提供商和檢測認證機構等上下游非持牌機構。
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商戶收單業務實現對經營類商戶(如商超、景區、煙草等)、公益類機構(醫院、學校、公益組織等)、政務類機構(政府機關、法院等)的全面覆蓋。電子支付不斷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城鎮向農村、由大商戶向廣大的中小商戶滲透。
支付技術發展對賦能商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數字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新交互模式、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商戶需求出現了新的變化。在便捷安全支付之外,商戶更重視一站式、場景化、好體驗、高附加值的綜合服務,商家也希望同步獲得獲客營銷、會員管理、對賬服務、數據服務、客流分析、金融服務等,全經營周期的服務。以支付技術應用為抓手,并通過由此衍生出的各類產品,幫助解決商戶經營上的難點和痛點,更好地為商戶賦能。
在未來,我國的電子支付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電子支付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預計在未來幾年內,我國電子支付行業的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也將進一步提高。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電子支付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