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餐是對特定場景下餐飲需求的B2B外包服務,作為擁有近2萬億元市場的產業,校園、機關單位、企業、醫院是其主要消費場景。同時,諸多會議、賽事、月子餐等細分場景逐步增多,都在促使其高速增長。
我國團餐市場相對穩健、抗風險能力更強主要因團餐以滿足剛需、日常用餐為主,客流較為穩定,在客流穩定基礎上,更利于標準化配餐及生產。同時團餐市場更接近“做什么吃什么”,而社餐更接近“吃什么做什么”,兩者經營邏輯有眾多不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團餐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
團餐是一種群體集中膳食管理的新餐飲模式,以團體形式的上門服務為主。客戶團體通過協約同服務商約定,按照一定的服務標準和模式提供定量的餐飲產品和與之配套的現場服務。在合約期內,服務模式、標準、經營權基本維持不變。
外賣團餐模式是通過團餐平臺預訂各品牌的外賣,團餐平臺把需求發送至各外賣商家,商家接單出餐并按時將餐送到“團餐集中點”,由平臺統一送至客戶。近年來,外賣平臺對入駐商家的扣點越提越高,食材、房租、人工、管理、裝修、營銷等成本不斷上漲,外賣團餐能減低企業配送成本,吸引較多企業擴展外賣團餐業務。
團餐銷售渠道的穩定性、規模化,無疑使之成為當下各類預制菜企業重點瞄準、試圖全面占領的新增量市場。團餐行業的火熱持續拉升了市場對預制菜的需求。
調查顯示,團餐女性消費者占比較高,達60%;年齡段集中為80后和90后,占87.4%;企業職工居多,合計占60.1%,其次是醫生、老師、律師、記者等專業人員,占團餐消費者的12.1%。65.7%的團餐消費者參與過中餐和地方菜的團餐,其次為自助餐類團餐,占比57.4%。
除食堂餐外,吃盒飯和員工團餐、企業自助餐、下午茶和茶歇、活動餐四類團餐的團餐消費者均超半數,其中盒飯、員工團餐的比例最高,為54.8%。
圖表:中國團餐市場規模(萬億元)
團餐在餐飲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已成為餐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飯店協會數據,團餐市場規模由2017年的1.2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1.8萬億元,每年增漲速度均高于餐飲行業平均水平,團餐占餐飲行業市場的比重也由30%提升至45%,在餐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也存在廣闊可挖掘空間。
相關信息顯示,老牌團餐企業麥金地、健力源、千喜鶴等均獲得資本青睞。同時,萬科、碧桂園、思念食品、雙匯食品等都開始加碼這一賽道。整個產業呈現多種勢力混戰的局面。
現階段我國團餐企業運營主要分為兩種模式:一是進駐甲方,即團餐企業以承包食堂的形式服務于大型企業、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軍隊、工廠等甲方單位;二是集體配餐,企業通過自建或與第三方合作的中央廚房,完成餐品加工生產,再定時定量配送到甲方單位,該模式主要服務于小型企業、組織及其他社會團體。
相較一般餐飲業態,盡管團餐產業輻射人群更廣、市場增量更大,前景廣闊,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落后、組織分散、信息化程度低等,傳統團餐原始且粗放的經營模式不僅加大了食品安全管控難度,更是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難以跨越的“鴻溝”。
新一代信息技術、食品工業技術和生物技術,都在推動產業向數字化、工業化的方向升級。同時,追求社交、體驗、國潮等消費潮流的Z世代,以及越來越多的注重便利、健康、營養的銀發群體都成為團餐的重要消費主體,這也在要求團餐企業做出調整。
新的行業形式對于經營多年的團餐企業來說不僅僅是發展機遇,更多的是面臨著轉型和升級的考驗,及時調整、快速反應才不會在飛速的行業發展中被淘汰。
根據預測,我國團餐市場規模到2026年將超過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在兩位數以上。這意味著團餐的應用場景將不斷增多,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新的供應渠道不斷形成。
未來我國團餐業態要向預制菜、中央廚房及供應鏈升級發展;向規模化、工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進軍;要注意消費者營養化、個性化與多樣化需求;通過大數據、信息化等新興技術應用提高團餐行業運營效率;努力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綜合后勤服務,提升客戶粘性和客單值;資本將持續關注團餐市場,并購整合案例將不斷涌現。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團餐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