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是理財領域風行多年的一句俗語。而智能投顧的出現正是為了從選品、配置和持有等方面出發,解決前述問題。站在買方視角,智能投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門檻,并提升了投資者的滿意度。而智能投顧資產配置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投資人的最終收益效果。這也意味著市場競爭下,智能投顧服務要求在不斷提高。
不同于傳統金融業務模式,智能投顧因其內嵌的算法使其天然地具有制度與監管的薄弱性,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仍處于“弱”智能階段,人工智能本身并未取得主體地位。與傳統投資顧問業務類似,在智能投資顧問業務中,信義義務作為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最有力手段仍固化其間。
作為科技融入金融的理財創新模式,智能投顧體現出了普惠金融的基本精神,通過低費率、低門檻的獨特優勢將中小投資者納入理財范圍。加之其可一定程度上規避情緒化交易。以上種種特點使得這種智能金融模式迅速發展起來。
從早期傳統投顧互聯網化,線上提供服務,到為客戶直接提供各類基于機器學習的機器人投顧工具,再到依賴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的深度學習運用能力,開始嘗試開發能夠完全脫離人類參與投資管理鏈的人工智能投資系統。智能投顧的發展核心就在于去人力、更智能,即人力投入逐步減少、人工智能程度逐步提升。
智能投顧,機器人理財是將人工智能導入傳統的理財顧問服務,并非由實體的機器人幫助客戶理財,而是透過網絡線上互動,依據需求者設定的投資目的及風險承受度,透過計算機程序的算法,提供自動化的投資組合建議,不像傳統臨柜面對面理財服務需要許多的服務人員,其目的在于提升效率。
自2021年起,智能投顧業務便迎來調整,彼時,除興業銀行外,亦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江蘇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宣布暫停旗下智能投顧業務的申購服務。
隨后兩年,陸續有銀行跟進調整,例如,2023年4月,浙商銀行曾發布公告,不再提供“增金智投”相關組合服務,調整后,持倉客戶持有的原“增金智投”基金組合解散,組合內成分基金將以單個基金的形式存在。
作為一種基金投資銷售方式,智能投顧曾獲得多方青睞,銀行、券商、基金、保險等機構紛紛推出相關業務。不過,真正取得投顧試點牌照的機構卻有限。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智能投顧產業投融資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和買方投顧轉型理念持續推進,券商開始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并融入APP當中。智能投顧具有“一對多”的特性,在一定的規模效應下服務成本可以被大幅降低。
我國投資者存在數量龐大的長尾人群,智能投顧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效率,還能起到普及資產配置服務的作用,使資管服務覆蓋長尾用戶,實現普惠財富管理。以證券APP作為直接對話客戶的窗口,打造陪伴化、精細化、需求化的投顧服務已成為券商探索智能投顧市場破局的方向。
智能投顧可以提高服務效率以實現財富管理服務的普惠,目前市場體量正逐步攀升。當前證券服務線上化已相對成熟,技術方面大數據是智能投顧的基礎保障,而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首的算法與模型是使智能投顧服務體系實現“主動服務”的核心組成部分。
目前,中國的智能投顧提供商主要包括科技類公司如京東金融的“京東智投”,商業銀行類如工商銀行“AI投”,以及券商基金類如廣發證券的“貝塔牛”和中歐基金的“中歐智投”等。
總體來看,中國智能投顧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參與主體眾多,整體智能化程度低。同時,行業的監管政策尚不明確,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有效地規范和引導行業的發展。
雖然智能投顧在國內起步較晚,但隨著投資理財產品的市場化和多樣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政策引導支持,智能投顧在我國呈蓬勃發展之勢。根據德國互聯網公司Statista的數據,中國智能投顧管理資產總規模2022年達到1.1千億美元,預計2026年,中國的智能投顧管理資產總額有望超1.6千億美元,用戶數量將超過2.43億。
智能投顧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智能投顧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智能投顧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關于智能投顧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智能投顧產業投融資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