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農業(或稱工廠化農業)是指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智能農業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分析:
政策支持:近年來,我國在智慧農業領域已經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涵蓋了從中央層面到地方的執行,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技術推廣應用和社會化服務。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關于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等,旨在加速數字農村的發展,促進智慧農業的進一步推進。
技術進步: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智能農業得以快速發展。這些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等支持,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
市場需求: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智能農業通過精準施肥、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等手段,能夠生產出更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目前,智能農業市場主要以數字平臺服務和智慧種植為主,占比總和達67%,其中數據平臺服務和無人機植保是兩大主要應用場景,累計占比達75%。此外,智能化養殖和農機自動駕駛也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農業市場規模達到868.63億元,同比增長約26.81%;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940億元,預計2024年將超過1000億元。這表明智能農業正逐步成為農業領域的重要增長點。未來五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扶持,智能農業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高度集成化:智能農業集成了現代生物技術、農業工程、農用新材料等學科,以現代化農業設施為依托,具有高度的技術規范和高效益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特點。
數據驅動:智能農業通過實時采集和分析農業生產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數據在智能農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管理:智能農業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和設備,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精準控制和自動調節,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
作物種植:智能農業在作物種植領域的應用包括智能溫室、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病蟲害監測預警等。通過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環境和生長狀況,實現精準管理和決策支持。
畜禽養殖:在畜禽養殖領域,智能農業通過智能監控、精準飼喂、疫病遠程診斷等手段,提高養殖效率和動物福利水平。
水產養殖:水產養殖領域也廣泛應用智能農業技術,如水質監測、智能投喂、疾病預警等,提高水產養殖的產量和品質。
技術融合創新: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農業將實現更深層次的技術融合和創新,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產業鏈延伸:智能農業將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形成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智能農業將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精準農業、生態農業等手段,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技術普及難度:盡管智能農業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在廣大農村地區普及仍面臨一定難度,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資金投入不足:智能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技術研發、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方面。當前,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智能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農民接受程度:部分農民對智能農業技術的接受程度有限,需要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對智能農業技術的認識和掌握程度。
智能農業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在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等因素的推動下,智能農業將不斷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農業生產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更多關于中國智能農業行業的深度研究與分析,請參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精心打造的《2025-2030年智能農業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