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作為債券市場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制度,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提前警示信用風險,為債券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而且在完善風險定價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信用評級,又稱資信評級,是對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的評價。評級的主體可以是依法登記注冊的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在評級過程中,評級機構會考慮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能力、資本實力、抵押品狀況以及經濟環境等多個因素。
全球信用評級市場由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等少數幾家大型機構主導。在中國,大公國際、中誠信、聯合資信等國內知名機構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但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且企業多呈現區域性布局特點。
截至2023年7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備案的法人信用評級機構總數達到52家。其中,外資獨資的信用評級機構占據兩家席位,分別是惠譽博華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和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
從地域分布視角觀察,東部地區以50%的比例占據主導地位,西部地區緊隨其后,占比達到33.33%。相比之下,中部地區僅占11.11%,而東北地區占比最少。在直轄市層面,北京以13家的數量成為備案信用評級機構最多的城市,上海則有3家,天津和重慶則各有1家機構備案。
從綜合評價來看,根據新華信用平臺數據顯示,52家信用評級機構中綜合評價為AAA類的機構有13家,A類及以上的機構數量有26家。隨著債券市場的開放和國際評級機構的進入,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信用評級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
2024年8月,中國企業信用指數為157.05點,企業信用水平保持總體穩定、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信用指數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為北京、安徽、福建、陜西、浙江。各區域企業信用水平普遍高于7月,其中,吉林、海南、天津8月信用指數環比增幅較大,河南、廣東等在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持有量上持續提升。華北、華東、華中、西北地區信用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華東地區8月平均信用指數為159.12,繼續領跑全國,區域信用高質量發展勢頭不斷增強。
各行業信用指數均值較7月有所提高,行業間差距進一步縮小,行業信用水平穩步提升,發展更加均衡。其中,服務業增勢較好,住宿和餐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用指數有所提升,制造業指數排名在今年2—8月連續穩步提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延續回升向好勢頭,農、林、牧、漁業指數較上月大幅提升。
近年來中國取消了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強制評級要求,隨后在發行環節取消債項強制評級要求。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國債券市場中無評級債券的占比顯著上升,信用評級業務量明顯減少。但這也促使評級機構加快市場化轉型,提高評級質量和服務水平。目前,評級行業正在由“監管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評級機構的競爭重心從發行人轉向投資人,紛紛加快市場化轉型,積極開拓風險管理、證券估值、指數、數據、模型、綠色金融等非評級業務。這些非評級業務快速壯大,逐步由附屬性的增值服務轉變為獨立的利潤增長點。
隨著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國際間信用評級標準的互認與統一將成為趨勢。推動評級行業國際化有利于掌握評級主動權,擺脫一些國際評級機構在金融領域對我國的掣肘,更好地維護本國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中資評級機構在布局國際市場與開展國際合作方面積極探索,通過發布相關國家主權評級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信用風險報告,與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建立國際化信用評級聯盟等方式,積極在國際金融市場發聲,提升中資評級結果的國際影響力和認可度。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信用評級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