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重要支撐。農業機械涉及面廣泛,是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等生產應用過程中動力機械和作業機械的總稱。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機擁有量位居世界前列,農機總動力超11億千瓦,三大主糧作物收獲基本實現機械化。
農業機械包括農用動力機械、農田建設機械、土壤耕作機械、種植和施肥機械、植物保護機械、農田排灌機械、作物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和農業運輸機械等。廣義的農業機械還包括林業機械、漁業機械和蠶桑、養蜂、食用菌類培植等農村副業機械。
農業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與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密切相關。截至2022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11%,較上年提高1.08個百分點;其中機耕率、機播率、機收率分別達到86.42%、61.91%、66.56%。
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1億千瓦,達到11.06億千瓦,較上年增長2.63%;拖拉機擁有量2144.07萬臺、配套農具4029.14萬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同比分別增長12.47%、4.24%,與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數量同比增長9.65%。
糧食作物生產機具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谷物聯合收割機、玉米收獲機、水稻插秧機擁有量分別達到173.11萬臺、63.80萬臺、98.79萬臺,同比分別增長6.39%、4.49%、2.56%。大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大喂入量聯合收獲機等大型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相繼投入農業生產,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擁有量達到13.07萬架,同比增長33.48%。
國家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行業發展與創新。例如,《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為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特別是近年來,國家針對農機行業的補貼政策不斷優化,如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4-2026年全國通用類農業機械中央財政資金最高補貼額一覽表》,通過精準補貼引導農機企業加大高端、智能農機的研發和生產力度。
我國是農機制造大國,2023年,農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收達到2400多億元,農機產品近4500種,國產農機裝備保障能力達到90%以上。其中,收獲類農業機械正朝著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綠色智能方向發展,為守護大國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注入農機裝備力量。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農業機械制造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
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結構的調整,市場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對農機產品的需求各不相同,推動了農機產品的多樣化和專業化發展。種植專業戶、農業合作社、農機經營專業戶等逐步成為市場購買主體,他們對農機產品的品牌、品質和服務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據統計,我國農機制造領域企業總數已突破8萬家,但一個顯著的現象是,規模以上(即達到一定生產規模和經濟實力的)農機企業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約為1700多家,這意味著中小型企業構成了行業的主體,占比超過80%。這些企業多數仍聚焦于傳統農機裝備的生產,面臨生產制造技術水平相對滯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挑戰。
與世界農機制造強國相比,我國農機裝備產業暴露出“散、小、弱”的短板,即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偏小、整體競爭力不強。在技術創新方面,原創性和引領性的技術成果匱乏,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高性能零部件的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自主供給能力不足。此外,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對高效、精準、智能化裝備的需求。
為了推動農業機械向高端化邁進,亟需加大研發創新力度,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補齊技術、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短板。這要求行業內外加強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整個產業鏈的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裝備支撐。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農業機械制造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