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是指源自日本并具有其獨特風味和文化特色的烹飪體系。日本料理不僅限于壽司、刺身等廣為人知的菜品,還包括了各式各樣的湯類(如味噌湯)、主食(如拉面、烏冬面、蓋飯)、小吃(如天婦羅、章魚燒)、以及精致的懷石料理等。
日本料理行業的產業鏈結構清晰,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給行業,包括魚、肉、大米、海產品以及醬油、調味品等材料。這些原材料的穩定供給和質量保障是日本料理行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中游則是日式料理的加工和制作環節,涉及到食材的精細處理、烹飪技巧的運用以及擺盤的藝術性。下游則是通過餐飲、零售等渠道將美食傳遞給終端消費者。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日本料理店的國家,根據大眾點評2023年6月的數據,中國內地共有79324家日本料理店。近年來,作為發展勢頭強勁的異國料理,日料品類在我國有著不少受眾。然而今年由于受到日本排放核污染水事件的影響,我國的日料市場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按照品牌數量盤點,窄門餐眼的數據顯示,日料憑借791個品牌不僅位列我國“異國料理”第一,甚至超過擁有706個品牌的粵菜和618個品牌的川菜。經過多年的發展,日式料理在我國出現了眾多的細分品類,如日式拉面、日式米飯快餐、綜合日式料理以及壽司等。北京、上海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各種飲食文化齊聚,對于日式料理等異國風情餐飲接受度較高。
在日料的細分賽道,燒鳥也值得關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燒鳥專門店開始出現,燒鳥的關注度日益高漲。據公開數據顯示,國內燒鳥品牌的人均消費在100~150元這一區間的品牌數占比為35.1%,150元以上的占比則達到41.5%。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日本料理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在經歷日本“核廢水”排放事件引發的風波后,國內日料消費市場確實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沉寂期。然而,隨著市場秩序的逐步規范以及消費者對日本料理喜愛之情的回暖,當前的日料餐飲市場正迎來復蘇與轉型的關鍵時期。市場正向更加細分化和多層化的方向邁進,不僅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也促使了行業內部的激烈競爭。
在這場競爭中,國內外日料品牌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圍繞“低價競爭”、“場景體驗”和“創新菜品”三大核心展開角逐。一方面,部分品牌通過優化成本控制,推出更具性價比的套餐或單品,試圖以“低價策略”吸引更多消費者;另一方面,更多的品牌則致力于提升就餐環境的舒適度與特色性,打造獨一無二的用餐場景,力求在“場景卷”中脫穎而出。
近幾個月以來,濱壽司、壽司郎、KURA壽司等多家日本平價連鎖回轉壽司店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城市“多點開花”,推出10元至20元的壽司,憑借極高的性價比和新奇的經營模式吸引了大批國內消費者,逐漸成為日料界的新風口。
鑒于日料門店數量的迅速增長與市場的發展,日料品牌需將焦點更加聚焦于供應鏈的優化與食品安全的堅實保障上。優化供應鏈管理,意味著要實現食材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性,確保每一環節都符合高標準的質量控制要求,從而保障每一道菜品都能達到卓越的品質水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料品牌應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供應關系,并對供應商進行嚴格篩選與評估,確保食材來源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同時,引入先進的物流管理系統,提高食材的運輸效率與保鮮能力,減少損耗,降低成本。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日本料理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