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日益重視,科研機構和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大量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科技成果轉換,又稱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通過一系列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等過程,轉化為實際的產品、技術、服務或新產業,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
科技成果轉換行業產業鏈分析
上游端:科研創新與成果產出:產業鏈的上游主要由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研發部門等構成,這些單位負責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產出具有創新性和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這些成果是后續轉換活動的基礎,其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到科技成果轉換的效率與效果。
中游端:成果轉化與商業化:中游環節是科技成果轉換的關鍵,涉及技術評估、交易轉讓、中試熟化、產品開發等多個環節。在這一階段,各類技術轉移機構、孵化器、風險投資等中介機構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提供專業的技術評估、交易撮合、資金支持和市場推廣等服務,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同時,企業作為科技成果的主要接收方,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產品或服務,實現商業化應用。
下游端:市場應用與產業升級:產業鏈的下游是科技成果的最終應用場所,包括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在這一階段,科技成果通過廣泛的市場應用,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市場反饋和用戶需求也會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形成良性循環。
科技成果轉化在國家創新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是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的系統過程,能夠通過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生態,持續推動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和全要素生產率大幅躍升。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例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頒布和實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國技術市場活力持續釋放,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規模顯著提升。全國技術合同從2018年的41.20萬項提高到2022年的77.3萬項,成交額從2018年的1.77萬億元提高到4.78萬億元,分別增長87.6%和170%。企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貢獻了全國93.7%的技術輸出和82.8%的技術吸納。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科技成果轉換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
《“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深化,現代化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和運行制度基本建立,市場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技術交易規模持續擴大。
《規劃》提出,到2025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萬億元;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達到20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達到15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達到500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超過60家,技術經理人數量突破3萬名。
未來,科技成果轉換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入和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質量將不斷提高。同時,隨著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涌現,科技成果轉換行業也將迎來更多的創新機會和發展空間。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科技成果轉換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