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
7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
白皮書除前言和結束語外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構建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環境、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治理海洋生態環境、科學開展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提升海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全方位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
白皮書指出,中國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推動者和積極行動者,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關乎美麗中國和海洋強國建設。
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
生態環境產業現狀
我國生態系統呈多樣性,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其中森林212類、竹林36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草原55類、荒漠52類、自然濕地30類。我國物種呈多樣性,我國已知物種及種下單元數122280種。其中,細菌界463種,病毒655種,色素界1970種,原生動物界2485種,真菌界12506種,植物界37793種,動物界54359種。
從生態環境部獲悉:2023年,美麗中國建設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優于32.9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標,連續4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2023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9.4%,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7%。長江、黃河干流全線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全國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保持改善趨勢。2023年,全國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0%以上。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未來5年,我國將加速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的數智化轉型,創新監測手段,實施四大監測能力建設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新發布的《意見》明確,我國將通過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技術,基本完成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智能化改造。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生態環境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中國作為海洋大國,在海洋環境監測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中國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環境監測網絡,擁有數千個專業、行業監測站。同時,中國在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例如容量總量控制區監測技術、病蟲害檢測技術等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技術研發經費和監測網絡建設方面。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環境監測行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國內外眾多企業紛紛進入這一領域,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來爭奪市場份額。國內環境監測企業如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力合科技等,在環境監測領域具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然而,高端環境監測領域仍被德國西門子、瑞士ABB、美國賽默飛世爾等外資企業所占領。
在生態環境行業中,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并存。一方面,企業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方式來提高自身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生態環境行業的健康發展。例如,在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等領域,企業間的合作日益增多,共同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市場拓展。
生態環境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環保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升級,生態環境行業正在向更加高效、智能、綠色的方向發展。例如,低碳改造、新污染物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清潔生產等環境技術正在成為新的賽道,引領行業產業轉型。同時,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也在推動生態環境行業的創新發展。
生態環境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生態環境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生態環境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預測未來生態環境業務的市場前景,以幫助客戶撥開政策迷霧,尋找生態環境行業的投資商機。
想要了解更多生態環境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生態環境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