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宣布的“開拓二號”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工程樣機海試成功,標志著我國在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是我國海洋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開拓二號”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其成功完成了5次著底采礦任務,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多項技術上的首創和突破。首先,海試水深的突破意味著我國已經具備了在更深的海洋環境中進行資源勘探和開發的能力,這對于拓展我國海洋資源利用范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開拓二號”在深海復雜海底地形上的高機動行進能力,展示了我國在深海采礦裝備設計和制造方面的先進水平。這種能力對于應對深海環境中復雜多變的地形條件至關重要,是確保采礦作業順利進行的關鍵。
再者,“開拓二號”所實現的深海多礦類復合鉆采技術,更是我國在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一項重大創新。這種技術能夠同時開采多種類型的礦產資源,提高了采礦效率,降低了開采成本,為我國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開拓二號”的成功還體現了我國在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的成效。從研發到制造,再到海試成功,這一系列過程都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和完善的創新體系。我國在這一領域的不斷突破,不僅為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全球海洋科技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來,隨著“開拓二號”等深海采礦裝備的不斷研發和應用,我國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的能力將不斷提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資源保障。同時,我國也將繼續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全球海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礦產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從供需來看,2022年全球能源資源新增儲量、產量、消費量繼續分化。其中,化石能源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石油生產消費穩步增長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天然氣供需雙降,煤炭產量、消費量均創歷史新高。
2022年,大宗礦產供需分化明顯,鋼鐵供需雙降,銅供給增長不及需求,消費同比增長3.72%,鋁土礦供強需弱,消費量下降0.8%,供需缺口大幅縮小。鋰、鈷、鎳等戰略性新興礦產供需缺口持續縮小。去年,全球主要礦產品貿易量總體減少,但戰略性新興礦產貿易量增加。
從各國政策來看,2022年至2023年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礦業政策出現密集調整,推動礦業產業鏈本土化和經濟復蘇。其中,發達經濟體調整關鍵礦產戰略,更新關鍵礦產清單;發展中經濟體修改礦業制度和法律法規,強化資源管理。礦業科技裝備走向智能化,5G技術、人工智能引領礦山向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現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礦產種類豐富:中國已發現礦產173種,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59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3種。部分礦種儲量居世界前茅,如稀土、鎢、錫、鉬、銻、菱鎂礦、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礦產在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強的競爭能力。
人均擁有量低:盡管中國礦產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貧礦多,富礦少:中國礦產資源的特點是貧礦多,富礦少;難選礦多,易選礦少;共生礦多,單一礦少。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礦產中,貧礦和難選礦多,開發利用難度大,利用成本高。
分布不均勻:中國礦產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勻。例如,鐵主要分布于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
共生礦多:中國的磷礦資源存在富礦少、貧礦多、開采難度大、伴生礦多、品位低等特點。技術上可利用、具有經濟價值的磷礦儲量只占總儲量的22%,早期的開采活動中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為了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此外,還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推動礦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2022年,我國常規油氣勘查在多個盆地取得突破。在塔里木盆地富滿油田東部發現富油氣新區帶,順北油田多口井獲高產油氣流,落實兩條億噸級超深層凝析油氣富集新區帶。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8000米以深鉆獲高產油氣流。渤海灣盆地保定凹陷淺層新區、楊武寨構造和葵花島構造深層新層系獲高產油氣流。河套盆地開辟了臨河坳陷中部油氣增儲新方向。瓊東南盆地發現我國首個深水深層大型氣田。珠江口盆地開平凹陷深水古近系也開辟了勘探新區。
在非常規油氣勘查方面,我國頁巖氣勘查在四川盆地及周緣威遠渝西深層、普光氣田淺層、井研—犍為寒武系、梁平和紅星二疊系、新場復雜構造深層、丁山構造深層等取得新突破。在鄂爾多斯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北部灣盆地等非常規石油新層系、新類型和新區勘查取得成效,將成為今后石油穩產的重要接替領域。鄂爾多斯盆地東緣臨興、神府等地區的深層煤層氣勘查也獲得重要突破。
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趨勢呈現出積極向好的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投入資金持續增長:近年來,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資金實現了連續正增長,顯示出國家對于該行業的持續支持和投入。這一趨勢預計在未來仍將持續,為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
新發現礦產地增加:隨著勘查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勘查工作的深入推進,全國新發現礦產地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不僅為我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市場空間。
勘查領域不斷拓展: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正在逐步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除了傳統的礦產資源勘查外,還涉及到了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海洋地質等多個領域。這些新興領域的拓展,為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勘查技術不斷創新: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非油氣地質勘查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和進步。例如,遙感技術、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地球化學勘探技術等在勘查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提高了勘查效率和精度。這些技術的應用,為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隨著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不斷提高,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也面臨著越來越高的環保要求。因此,未來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將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綠色勘查和綠色礦業的發展。
總之,非油氣地質勘查行業發展趨勢呈現出積極向好的態勢,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機遇。為了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和科技創新,提高勘查效率和精度,加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培養和實踐。
“十四五”以來,我國在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渤海灣等盆地累計新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和11個千億方級氣田。同時,各地初步圈定找礦遠景區112個,新發現157處大中型礦產地,提交可供商業勘查找礦靶區102個,金、鋰、螢石、鎢、鐵、銅、錳、煤炭等多個礦種形成一批新的找礦成果。
數據顯示,全國已有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163個礦種中,石油、天然氣、稀土、金、銅、鋰、鈷、鎳等多個戰略性礦產儲量持續增長,有效提升了我國資源接續能力。
此外,全國礦產勘查投資連續兩年實現正增長。2022年,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創歷史新高,達到822億元,同比增長3.1%;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達到99.2億元,同比增長15.6%。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礦產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在總結中國礦產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礦產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報告資料詳實,圖表豐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觀的比較,為礦產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洞察先機,能準確及時的針對自身環境調整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