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首屆水電行業魚類增殖放流聯合行動成功舉辦以來,水電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彰顯了水電綠色形象。過去幾年,水電環保事業“基本盤”全面進步、“關鍵點”精準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建立了水電工程生態保護技術體系和流域生態環境全過程監測體系,構建了科學先進的魚類保護修復技術與理論框架,推動落實了多項環保措施的實施。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鄭聲安在致辭中指出,水電的發展必須與生態保護相協調,開展水電行業魚類增殖放流聯合行動,既是水電行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綠色發展的具體實踐。多年來,水電行業各有關單位不斷完善水電生態保護技術體系,優化提升專項環保措施技術水平,攻關珍稀特有魚類馴養繁殖技術,統籌流域生態系統功能實施精準放流,促進了水電行業生態保護技術發展。
華能水電表示,2023年上半年發電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22年汛期來水不足,導致2023年初水電梯級蓄能同比減少61.37億千瓦時,二是2023年上半年瀾滄江流域來水同比偏枯約2.5成,其中烏弄龍、小灣和糯扎渡斷面來水同比分別偏枯22.5%、25.4%和28.4%。
作為對比,今年一季度,華能水電完成發電量156.10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1.44%,上網電量154.84億千瓦時,同比減少11.46%。彼時,瀾滄江流域來水同比偏枯約1成,其中烏弄龍、小灣和糯扎渡斷面來水同比分別偏枯6.7%、12.3%和13.6%。
這也意味著,今年第二季度,華能水電所屬瀾滄江流域來水同比偏枯的程度有所擴大,公司發電量受影響程度也在擴大。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測,預計2023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部分區域用電高峰時段電力供需偏緊。其中,二季度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形勢偏緊。迎峰度夏期間,華東、華中、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形勢偏緊,華北、東北、西北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至于水電行業情況,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分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對比,松花江、嫩江和珠江流域降水偏多2成以上,長江中游降水偏少2-5成;分區域降水對比,整體呈南北兩條多雨帶。業內普遍認為,多數水電公司汛期來水改善,水風光一體化未來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30年中國小水電行業競爭態勢與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分析
在增殖放流活動現場,共設置中國華能黃登大華橋電廠、中國大唐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樞紐、中國華電構皮灘水電站、國家電投積石峽水電站、長江三峽向家壩水電站、國家能投雙江口水電站、國開投二灘水電站、中國電建巴拉水電站八個分會場。8家能源央企及其他水電開發企業共75座電站共同參與本次放流活動。
近幾年水電行業生態環保技術研究成果矚目,水生態保護關鍵技術不斷迭代進步,生態調度、魚類棲息地保護、河流連通性恢復及魚類增殖放流等傳統難題陸續被攻克。特別是在魚類增殖放流方面,中華鱘、長江鱘、川陜哲羅鮭、圓口銅魚等保護魚類的馴養與人工繁殖技術上連續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水電設備行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和設備制造、中游的電站建設和運營以及下游的電力銷售等環節。其中,中游環節的小水電站建設和運營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這些電站的設計、施工、設備安裝調試以及日常運營管理都需要專業的技術團隊和豐富的經驗積累。
同時,隨著政府對清潔能源發展的推動和環保監管的加強,小水電行業的發展前景廣闊。然而,近年來小水電整頓工作的開展也導致全國小水電站數量逐年減少,但每年新投產的電站數量卻在減少,同時每年新增的綠色小水電示范電站數量在增加。這顯示出小水電行業的發展重點已從增量開發轉變為存量挖掘與管理,對設備的質量和性能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欲知更多關于小水電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30年中國小水電行業競爭態勢與深度研究咨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