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能源寶庫,也是新能源領域的重要賽道。
溫差能,也被稱為海洋溫差能,是指海洋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儲存的熱能。這種熱能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轉化為電能,并可用于生產淡水、提供空調冷源等多種應用。
在夏季,赤道附近的表層海水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水下800—900米的海水溫度則穩定在5—6攝氏度,這個溫差就可以用來發電。溫差能在全球海洋能中儲量最大,被視為極具開發利用價值與潛力的海洋能資源。
溫差能行業是一個充滿潛力和前景的能源領域,以下是對該行業的具體數據分析和歸納:
全球溫差能潛力:據估計,全球溫差能的理論儲量約為60×10¹²W,這一巨大的能源潛力表明溫差能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市場增長情況:
中國市場:據統計,中國溫差能市場規模在近年來持續增長。2019年我國溫差能市場規模已達70億元左右,未來五年預計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到2025年有望達到180億元。
全球市場: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估算,2020年到2050年全球溫差能市場規模將增長數倍,超出180億美元。
發電領域:溫差能發電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應用。目前,全球海水溫差能發電裝機容量已達到16.2兆瓦,其中日本、夏威夷等地已投運多個海水溫差能發電站。
淡水生產:在發電的同時,溫差能系統還可以生產淡水,為沿海地區和海島提供寶貴的淡水資源。
空調冷源:溫差能還可以提供環保的空調冷源,滿足建筑和工業領域的制冷需求。
三、溫差能行業技術現狀與挑戰
技術發展:溫差能轉化方式包括開式循環和閉式循環。目前,海洋溫差能閉式循環研發已經歷了多個階段,海洋熱能利用效率也從過去的3%左右提高到接近5%。
技術挑戰:當前溫差能技術要實現應用化、產業化推廣,還需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如熱電材料研究、熱電模塊設計制造、熱電器件增效、熱電功率密度提高等。
國內外差距:在溫差能設備制造方面,國內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大研發力度。
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溫差能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調查顯示: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研發的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近日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試,返回廣州南沙。這是中國首次在實際海況條件下實現海洋溫差能發電原理性驗證和工程化運行。
為進一步開展海洋溫差能研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建立了南海水體溫度三維模型,并評價優選出南海適宜溫差能開發的優勢海域。
2023年8月,該套海洋溫差能發電裝置搭載“海洋地質二號”船在南海1900米深海域開展了首次海上試驗,成功完成溫差能發電技術驗證。本次試驗發電總時長4小時47分鐘,最大發電功率16.4kW,有效發電利用率達到17.7%。
技術進步: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研發和應用,溫差能轉化效率和設備性能將不斷提高,成本逐漸降低。
政策支持: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支持溫差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為溫差能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市場潛力: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和環保意識的提高,溫差能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將在能源供應、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溫差能行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雖然當前還面臨一些技術挑戰和市場障礙,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相信溫差能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欲知更多有關溫能差行業的相關信息,請點擊查看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溫差能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