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能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費量,是生產技術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
生物能源,又稱綠色能源,是指通過生物的活動,將生物質、水或其他無機物轉化為沼氣、氫氣等可燃氣體或乙醇、油脂類可燃液體為載體的可再生能源。這種能源主要來源于農林廢物資源、工業廢物資源、城市垃圾資源等,并通過添加木炭粉、粘合油劑、助燃劑等添加劑進行復合而成。
生物能源是人類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具有可再生的特性。在利用方式上,生物質能與煤、石油內部結構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術進行處理和利用,利用技術的開發與推廣難度比較低。
生物能源行業產業鏈結構
上游原料供應:生物能源的原料主要來源于生物質,包括農業廢棄物(如秸稈、稻草等)、林業廢棄物(如木材廢料、鋸末等)、畜禽糞便、城市垃圾等。這些原料的供應穩定性直接影響到生物能源的生產成本和質量。
中游生物質轉化:生物能源行業的核心環節,包括生物質預處理、生物質化學轉化和熱化學轉化等多個步驟。預處理如破碎、干燥、混合等,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生物能源的質量;化學轉化技術如生物質液化和生物質氣化,將生物質轉化為液態或氣態燃料;熱化學轉化則通過熱分解反應將生物質轉化為可用于燃料的氣體或液態產物。
下游能源供應:生物能源可用于電力生產、熱力供應、交通運輸等領域,作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具有環保和可持續性的優勢。同時,部分生物能源產品(如生物乙醇)還可作為化工原料,用于生產涂料、油漆、溶劑等產品。
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人類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之一。傳統石化產品依賴于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提煉和純化來生產基礎化工原料,進而通過化學合成技術制造出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一系列產品。然而,這些產品的整個生產流程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對環境造成顯著壓力。
相比之下,生物基產品則采用了更為環保和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它們以玉米、秸稈等可再生的生物質原料為基礎,通過生物轉化技術獲取。這些產品可廣泛應用于紡織材料、工程材料、生物燃料等領域,有效替代了部分石化基產品。
生物制造過程巧妙地利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工業微生物的“細胞工廠”,間接地將空氣中的CO₂轉化為生物基材料。這些材料不僅滿足了人類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同時也實現了碳的減排,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生物能源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顯示:
實現碳中和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根本的舉措。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具體的戰略目標是,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等,要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非化石能源,不斷擴大綠色低碳能源供給。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生物柴油等非糧生物燃料。生物液體燃料是以廢棄油脂等生物質為原料生產的可再生能源,是國際公認的綠色清潔燃料,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重視。開展生物油推廣應用試點示范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是推進廢棄物循環利用、保障人民餐桌安全的有力手段。
《中國先進生物燃料發展展望》預計,2030年中國先進生物燃料產量達到2398萬噸標煤,需求量達到2746萬噸標煤,實現碳減排超5000萬噸。到2050年,先進生物燃料產量達到3.4億噸標煤,需求量3.12億噸標煤,實現碳減排近6.4億噸。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生物能源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