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能,也被稱為海洋溫差能,是指海洋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儲存的熱能。這種熱能可以被用來實現熱力循環并發電,同時,在系統發電的過程中,還可以生產淡水以及提供空調冷源等。
海洋溫差發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海洋表面的溫海水加熱某些低沸點工質如氯氟烴替代物和氨氣等使之汽化,或通過降壓使海水汽化以驅動汽輪機發電。同時利用從海底提取的冷海水將發電做功后的乏氣冷凝,使之重新變為液體,構成一個循環。
海洋溫差發電具有清潔、環保、綠色的優勢。整個發電過程的能量主要來自于海面的表層水與深海的深層水之間的年均20度左右的溫差。全程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且設備可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真正做到了“綠色零排放”。
溫差能行業產業鏈
上游主要涉及到材料供應商、設備制造商和研發機構。這些供應商為溫差能發電系統提供關鍵的材料和組件,如熱電材料、換熱器、泵等。設備制造商則負責將這些組件組裝成完整的溫差能發電設備。研發機構則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推動溫差能技術的進步和應用范圍的擴大。
下游則主要是應用溫差能技術的各個領域,包括電力工業、工業制冷、航空航天、船舶、地震監測等。這些領域利用溫差能發電設備來產生電力或實現其他功能,如制冷、供暖等。此外,隨著可再生能源的逐漸發展,溫差發電技術也將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如新能源汽車、移動電源等。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溫差能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顯示:
海洋溫差能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大。我國已進行了多年的海洋溫差發電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海洋溫差發電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2023年8月,國內首套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搭載“海洋地質二號”船在南海1900米深海域開展了首次海上試驗,成功完成溫差能發電技術驗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寧波介紹,本次試驗發電總時長4小時47分鐘,最大發電功率16.4kW,有效發電利用率達到17.7%。
與國際相比,我國在海洋溫差能發電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也呈現出積極的態勢。國際社會對海洋溫差能發電技術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多個國家已開展兆瓦級海上示范電站的建設工作。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海洋溫差能發電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并已開始進行商業化應用。
海洋溫差能在我國低緯度海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我國島嶼、海上石油平臺上,通過海洋溫差能發電,能夠解決能源供應問題,增強海洋開發能力。除發電外,深層冷海水還可同時進行空調制冷、水產品及作物養殖、海水淡化等附屬開發,有效調節運行成本。
從清潔能源需求的角度來看,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溫差能作為一種可再生、無污染的能源形式,有望得到更多關注和投資。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溫差能發電在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其地位將逐漸得到認可并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從市場機遇的角度來看,溫差能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機遇。盡管目前市場規模較小,但隨著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溫差能有望在能源供應、島嶼電網、海洋資源開發等領域取得更廣泛的應用。這不僅將推動溫差能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將為上下游企業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
盡管溫差能行業的發展前景看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技術成本高、效率有限、設備維護等問題仍然需要克服。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溫差能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