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61.09萬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417.29萬億元,同比增長10%。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務深度融合,催生出銀行業一系列創新產品和業務模式變革。
智慧銀行是一種追求全面智能化和數字化的銀行定位和服務模式,它將創新技術應用于客戶的智能金融服務體驗,實現數字化和智能的改造,實現生態可感知的創新、有效的部署、安全的管理和風險防御,為客戶提供安全、迅速便捷的金融服務。
當前,智慧銀行呈現出線上線下結合、前后臺協同的業態。其典型應用場景包括:用戶識別、刷臉支付、智慧網點、智能客服和智能風控等。
銀行業作為金融服務行業,網點服務是銀行為客戶提供面對面服務的觸角,直接決定了客戶的滿意度和口碑,成為銀行提供品牌服務的關鍵環節。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能的應用日益廣泛且呈加速態勢,對經濟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音識別、生物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到商業銀行客戶服務、營銷獲客等領域,極大地提升了客戶體驗以及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強調,以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為主線,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同時,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這都為商業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指明方向。
2022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總規模為648.8億元,同比增長10.1%。在政策、技術等諸多效應的疊加下,未來三到五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將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IDC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429.15億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銀行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布局智慧銀行領域的技術公司種類多樣,其中,以生物識別、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等技術公司較為普遍,在應用上,生物識別和智能風控相對成熟。
銀行數字化意味著將傳統的紙質文件和手工操作轉變為電子化、自動化的處理方式。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技術,銀行能夠實現對客戶數據的快速處理和準確分析,從而提高業務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2022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銀行平均電子分流率97%,9成以上業務都已實現線上化。第三方數據監控平臺顯示,2023年6月底,中國手機銀行App月活用戶數超5億。不僅App,銀行在微信和支付寶上的小程序超過200多款。
IDC預測,到2025年,超過80%的銀行都將部署數字人,承擔90%的客服和理財咨詢服務。隨著大模型的落地應用,數字員工“看懂文字、聽懂語言、做懂業務”將成為常態。未來,智慧銀行行業將借助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智能技術、物聯網等新技術,實現智能化辦理金融業務,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實現金融服務的普惠化、便捷化和安全化。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本研究咨詢報告由中研普華咨詢公司領銜撰寫,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國家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海關總署、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中國行業研究網、全國及海外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智慧銀行行業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慧銀行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