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國造船完工量增長34.7%
造船業素有“綜合工業之冠”之稱,彰顯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工業實力。今年以來,從國產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投入運營,到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國際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我國正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
今年以來,我國造船業發展勢頭強勁。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全國造船完工量123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7%;新接訂單量241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9%;截至3月底,手持訂單量1540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5%。
數據顯示,1至3月,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3.8%、69.6%和56.7%;我國分別有6家、5家、6家企業進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的前10強。
船舶機械是指為保證船舶正常航行、作業、停泊以及船員和旅客正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各種機械設備的總稱。這些機械設備是船舶能夠正常運行和完成各種任務的重要支撐。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船舶機械市場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顯示:
船舶機械行業作為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規模隨著全球船舶市場的波動而變化。根據克拉克森研究統計,2023年全球新船訂單累計1,723艘合1.09億載重噸和4,168萬修正總噸。
從全球范圍來看,韓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在船舶機械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中國市場,隨著國內企業產品開發速度加快和新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國內船舶機械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
以修正總噸計,中國船廠新船交付全球占比首超50%,并在新造船接單中保持主導地位,全球份額達到創記錄的60%。2023年市場船型結構,除客船外,油、散、集、氣、特種船五大主力船型的市場份額相差不多。其中,油船增速最大,散貨船份額最高,特種船也保持了較快增長。
我國的造船業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灣三大造船基地,其中長江三角洲以江蘇和上海為代表,珠江三角洲以廣東為代表,渤海灣以遼寧為代表。
船舶機械行業涉及多個領域,包括研發、零部件制造、整機制造等。《2023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明確,要推動總裝建造模式變革,加快船舶工業產品體系、制造體系、供應鏈體系綠色轉型。加快船舶企業“智改數轉”,加強精益管理,優化生產工藝,提升標準化水平,提高總裝建造效率,進一步縮短船舶建造周期。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我國將重點發展海洋、海事、航運、船舶相關產業,發展方向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展具體目標包括實施重型破冰船等研制、推進大型LNG船舶和深海油氣生產平臺等研發應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船舶機械行業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碳環保成為船舶動力的重要發展方向。例如,船舶柴油機作為船舶的主要動力裝置,其技術發展呈現出高效、低排放、智能化等趨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本研究咨詢報告由中研普華咨詢公司領銜撰寫,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國家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中國行業研究網、國內外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船舶機械專業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船舶機械市場深度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