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是以大豆、小豆、青豆、豌豆、蠶豆等豆類為主要原料,經加工而成的食品。大多數豆制品是大豆的豆漿凝固而成的豆腐及其再制品。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國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最早研發生產豆制品的國家。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各種豆類創制了許多影響深遠、廣為流傳的豆制品,如豆腐,豆腐絲,腐乳,豆漿,豆豉,醬油,豆腸,豆筋,豆魚,羊肚絲,貓耳,素雞翅,大豆耳等。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國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最早研發生產豆制品的國家,豆制品產品體系十分豐富,并隨著消費人群的細分需求品種不斷增多,2022年中國用于食品工業的大豆量達1533萬噸,同比增長0.18%,其中,用于豆制品加工的大豆用量,約為940萬噸,用于大豆蛋白約260萬噸,醬油等約100萬噸,直接食用(包括家庭自制豆漿等)約為230萬噸。2022年中國豆制品行業前50強規模企業銷售額及投豆量與2021年比均有上升,其中,投豆量達185.27萬噸,比上年增加了0.1%;銷售額達348.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6.44%。
豆制品下游主要通過超市、食品商店、餐館、農貿市場、電商等等銷售渠道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中國是人口大國,消費者眾多,截止2022年末中國人口數量達141175萬人,另外,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2021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883元,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支出達7481元,在消費升級趨勢下,消費者的健康觀念加強,豆制品不僅僅是蛋白質的來源,還富含纖維、抗氧化劑等營養素,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未來中國豆制品市場需求有望進一步增長。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7年中國豆制品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目前生鮮豆制品在我國豆制品行業市場容量中占比最多。以2020年的數據為例,生鮮豆制品在我國豆制品行業市場容量中占比達到了53%。
具體來看,因滿足健康飲食需求的特點,生鮮豆制品產品具備市場增長的潛力。自2016年以來,我國用于豆腐等生鮮豆制品的投豆量逐年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50強規模企業用于豆腐等生鮮豆制品的投豆量從2016年的42.17萬噸增至57.33萬噸,預計到2022年投豆量可達到66.84萬噸。
發展精深加工,推動鄉村三產融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我省大豆產業發展最突出問題是原字號銷售多,精深加工少。以地產大豆為原料,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拓寬加工領域,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有較大發展潛力。特別是鄉村適宜發展中小精深加工企業,打造產地加工產品知名品牌,有利于實現農民生產增收,加工企業增效,政府財政增稅和壯大集體經濟目標。由此發展“一村一品”和“一鄉一業”,建設以特色大豆加工產品為特征的經濟型小城鎮。最終實現由外銷大豆向外銷大豆加工產品轉變。使鄉村走上“三產融合”和“四化同步”建設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耕地輪作培肥,減肥減藥持續發展。大豆根瘤可以固定大氣中的氮素,大豆生產化肥施肥量明顯少于玉米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是典型肥茬。大豆與玉米等其它作物輪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提高化肥利用率,顯著減少化肥施用量;還可以抑制病蟲草害發生,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并可以避免長期使用同類農藥發生殘留危害。由此提高糧食單產和提升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水平。我省地勢較高的稻田,若能實現“水旱田輪作”,減肥減藥效果會更顯著。這對實現藏糧于地目標有重大現實意義。
豆制品需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進口低價大豆為主的格局也難逆轉,完全靠國產大豆滿足消費不現實。我省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品大豆產區,只有突出特色,區別進口大豆,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才可能提高大豆和加工產品的商品價值。一是確保生產非轉基因大豆,二是突出優良環境優勢,生產綠色有機安全大豆,三是發揮品種資源優勢生產各類用途的專用大豆。
還應繼續拓寬加工領域、延長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使我省成為全國最大,乃至世界最主要的大豆高附加值加工產品基地。其次是大力發展非轉基因豆油、豆奶、醬油和豆醬等一般豆制食品加工企業。發揮產地資源優勢,突出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建設系列大豆食品加工基地。加快發展大豆精深加工,既要大力提倡招商引資,增加大中加工企業數量,還應重視引導本地人創辦各類小微企業,生產各類小而精的大眾消費品,走不斷發展壯大的道路。關鍵是外銷豆粕,應提倡“豆粕食用化”,加工生產“素火腿、素牛肉和素羊肉”等植物蛋白食品。再如用大粒豆生產“水煮豆和毛豆”等大眾消費小食品等。由此實現大中小微加工企業同步互補發展,發展成為產業集群,有利于打造產地知名品牌。
未來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在哪?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3-2027年中國豆制品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