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外貿運行總體平穩并呈現逐季向好,存在結構化亮點,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較快,同時貿易伙伴多元共進,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增速好于整體。
作為世界上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海關,中國海關職責范圍廣、監管鏈條長、監管對象多元,維護國門安全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企業對最大程度通關便利、降低貿易成本、保證進出口質量等有迫切的需求,對監管效率、專業執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以更智慧的監管理念、方法手段來落實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智慧海關”,明確提出“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打造智慧海關,助力外貿企業降本提效”。
海關信息化是指運用現代技術,包括電腦、通訊、網絡、辦公自動化、軟件開發等手段,對海關傳統職責、公共服務、海關管理進行改革。通過優化重組海關系統的工作流程和組織結構,突破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采用技術手段精簡政府的運作模式,以提高效率、減少腐敗,并確保服務的平等公平。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海關信息化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海關信息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電子海關、電子口岸和電子總署。近年來,海關信息化行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已經基本建立起覆蓋總署機關和全國各直屬海關單位的涉密辦公網,并通過國務院辦公廳與全國政府系統辦公業務資源網“一點接入”。同時,海關信息化建設也在朝著全面數字化方向轉型,通過建立全面數字化的信息系統,海關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海關數據和加強與其他機構的協同工作。
據呼和浩特海關統計,一季度,自治區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74.2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出口177億元,增長3.2%;進口297.2億元,增長4%。深入推進智慧海關建設。要強化智慧賦能,保障通關更加高效,推動關區公路口岸AGV無人駕駛跨境運輸項目建設,推廣木材AI初篩識別遠程支持項目落地,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進口礦產品檢驗布控規則,累計為企業節約進口成本3000余萬元。
近年來,以數據為核心的智慧創新帶動了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生產關系再造、生產力突破性增長、生活方式巨變,也深刻改變著國際貿易方式。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一系列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海關監管服務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目前,海關信息化行業正逐步建立起全面數字化的監管與服務體系。通過建設電子口岸、電子關務、電子物流等平臺,實現海關與口岸管理部門、企業、物流服務商等各方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同時,通過電子審單、電子支付、電子簽名等電子化手段,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關服務。
中國海關總署今年將重點建設“智慧海關”九大標志性工程,包括大數據池、一站式服務平臺等,以推動海關監管服務越來越智能和自動。2024年“智慧海關”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將重點建設智慧海關業務流程體系、大數據池、參數庫、知識庫、模型庫、生態系統、裝備設施體系、一站式服務平臺、業務運行監控體系。力爭一年取得重點突破,三年形成基本框架,五年形成完整體系,遠期成為世界一流。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范圍的拓展,海關信息化建設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為國內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海關信息化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