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背景下,積極探尋和發展海洋能源,將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路徑。海洋中的潮汐、波浪、海流等動能和海洋溫度差、鹽度差能的存儲量豐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們通過各種物理過程接收、儲存和散發能量,蘊藏于海上、海中、海底,屬于新能源范疇。
在全球范圍內,潮汐能屬海洋能中技術最成熟、利用規模最大的一種,具有可再生性、清潔性、可預知性等特點,是不可多得的高質量能源。
歐洲多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因而有大量、穩定的潮汐能資源。根據歐盟《海上可再生能源戰略》,到2025年,歐盟計劃實現100兆瓦海洋能源裝機容量,到2030年實現1吉瓦海洋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但2022年僅新增了67千瓦的波浪能和潮汐能發電裝機容量,這是2010年以來最低年度安裝量。
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原理類似,都是利用水位差來驅動渦輪機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然而,它們之間也有顯著的區別。
在潮汐發電中,利用的是海洋的潮汐現象,即海水在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周期性漲落。當海水漲潮時,會被儲存在水庫中,以勢能的形式保存;在海水落潮時,勢能轉化為動能,推動水輪機旋轉,從而發電。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潮汐發電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中國正逐步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換。其中,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潮汐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有序開發,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尤為重要。
我國潮汐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的沿海地區。有行業機構預計,中國東南沿海潮汐能資源豐富,潮汐能資源蘊藏量約為1.1億千瓦,可開發總發電裝機容量為2179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24億千瓦時。
近日,我國首座潮光互補型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浙江溫嶺江廈潮光互補智能光伏發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2億千瓦時。該電站實現了太陽能和月亮潮汐能的互補開發,意味著我國在海洋能源綜合利用、新能源立體開發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電站圍繞潮汐能特點、新型潮汐機組研制、運行控制關鍵技術問題,以及探索開展潮汐能和其他新能源多能互補開發等方面開展了多輪次技改試驗工作。如今,這座潮光互補電站年發電量超過1億千瓦時,可滿足約3萬戶城鎮居民一年的家庭用電需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165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4479噸。
近年來,我國在潮汐能的開發方面投入持續加大,積極探尋多樣化的潮汐能綜合應用模式,從而有力推動了潮汐能產業的穩健成長。展望未來,隨著新型清潔能源需求的不斷攀升,潮汐能的市場前景將更加廣闊,沿海各地也將加快潮汐能產業的發展步伐,深化潮汐能站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我國潮汐能行業的蓬勃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潮汐能雖然具有開發前景,建設不受國土面積影響,設備也可以發展多樣性功能,但相較于其他再生能源而言,其面臨建設、維護成本居高不下,發電量低等發展困境。國際能源署(IEA)指出,如果世界各國希望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必須以更快速度部署潮汐能和波浪能技術。鑒于全球海水資源豐富,潮汐能和波浪能至少可以滿足10%的全球能源需求。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潮汐發電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