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新基建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求與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疊加,正在孕育信息技術革命新一波創新浪潮,推動生產生活方式深刻變革,催生龐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孵化出更多創新與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融合化、高端化發展,有可能被培育成為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支柱,對于彌補我國產業創新能力的短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基建領域累計直接投資將達到13.9萬億元,帶動的投資規模將超過21萬億元。
1、5G基站建設。5G作為當前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技術,在“新基建”中占據重要地位。5G應用場景廣泛,且多個應用領域極具市場潛力。從具體建設內容看,5G相關的新基建包括機房、供電、鐵塔、管線等升級、改造和儲備等;5G基站、核心網、傳輸等基礎網絡設備研發與部署;5G新型云化業務應用平臺的部署,與新業務以及各種垂直行業應用的協同;圍繞5G應用的物聯網云、網、端等新型基礎設施,圍繞車聯網的車、路、網協同的基礎設施等。未來十年,5G將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起推動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5G 用戶或將達到8.16億,投資將達到1.5萬億元。另外,有研究機構預計至2025年5G新增投資規模超2.5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5萬億元,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
2、特高壓電網建設。電力是工業部門的原動力,也是新基建的動力來源,無論是5G、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還是大數據中心,這些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運行都離不開電力網絡。2022年國家電網計劃在電網方面投資5012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包括換流站土建、電器設備安裝、變電站擴建等在內的特高壓電網建設投資也將增加。“十四五” 期間,國家電網公司計劃面向特高壓建設工程投資超過3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特高壓市場投資規模累計將達5200億元,特高壓工程累計線路或將超過7.5萬公里,將帶動裝備制造、配電網建設等相關產業投資累計超過1萬億元。
3、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近年來,我國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高速發展,運營線路及總里程穩步增加,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內地累計有51個城市投運城軌交通線路9574公里,2022年上半年新增運營里程367公里。目前,巴黎、紐約、倫敦的地鐵密度可達到2.07、0.33、0.26公里/平方公里和1.01、0.48、0.45公里/人,而我國上海、深圳的密度為0.12、0.09公里/平方公里和0.28、0.14公里/人,我國未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空間仍然較大,預計到2025年,我國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將超過1.4萬公里。與此同時,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鐵運營總里程突破4萬公里,占鐵路營業里程比重超過四分之一。按照每年新增2500公里預計,到2025年我國高鐵運營總里程可達5萬公里,帶動直接投資約2.4萬億元。兩者合計,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約4.5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約5.7萬億元。
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近年來,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我國充電設施網絡快速發展,但仍存在總量、充速、布局、管理等方面問題,特別是2021年國慶假期部分高速站點充電排隊情況嚴重,凸顯車樁矛盾,引發用戶“里程焦慮”。為此,亟需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預計至2025年累計新增投資規模超4000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1.5萬億元。
5、大數據中心建設。在數字經濟需求和政策紅利雙重刺激下,我國數據中心的市場規模持續穩步擴大。特別是“東數西算”工程的實施,使得各地對于算力資源的需求增加。一些東部地區對于邊緣計算需求增加也使得就近建設大數據中心成為潮流,這其中既包括機房樓、生產管理樓等數據中心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又包括傳輸光纖、互聯網交換中心、數據服務平臺等支撐數據中心發展的網絡及服務設施建設和IDC業務部署與應用協同,以及車聯網、衛星大數據等垂直領域的大數據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超1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2.5萬億元。
6、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術是具有很強帶動性的“頭雁技術”,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則有賴于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布局。目前,各地紛紛加大人工智能建設力度,大力推進AI芯片等底層硬件發展、通用智能計算平臺的搭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的建設和智能感知處理、智能交互等基礎研發中心建設,為智能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層支撐,為傳統基礎建設注入新活力。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超2200億元,預計2025年會帶動相關投資超4000億元。
更多新基建行業深度分析,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新基建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