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是一門古老的表演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涵蓋了各種高難度的技巧和動作,如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雜技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傳統,早在漢代就被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后為了區別于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
中國雜技通常被概括為以下七類,耍弄技,如抖空竹、蹬缸、踢毽子等;頂舉技,如頂碗、頂竿等;懸吊技,如空中飛人等高空雜技;平衡技,如高蹺、走鋼絲;駕騎技,如騎馬、騎象、騎摩托;柔體技;魔幻技,如“仙人栽豆”、“吉慶有魚”、“連環”等;模仿技,如口技、舞獅、舞龍等。
雜技行業產業鏈
在上游,雜技行業主要依賴于演藝設備和人員培訓。演藝設備包括各種道具、服裝、燈光音響等,這些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雜技表演提供了物質基礎。人員培訓則是指對雜技演員的選拔、培養和訓練,確保他們具備高超的技藝和表演能力。這一環節為雜技行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中游是雜技表演市場,包括各種演出、比賽和展示活動等。雜技演員通過精湛的表演技巧,將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節目呈現給觀眾,贏得觀眾的喜愛和認可。同時,雜技團體和機構也通過組織比賽和展示活動,推動雜技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下游則是雜技行業的市場拓展和產業化發展。這包括旅游、演出、晚會和電視制作等多個領域。雜技表演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娛樂形式,與旅游、演出等產業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和項目,雜技行業能夠拓寬市場渠道,增加收入來源,實現產業化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雜技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雜技屬于演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739.94億元,較2019年增長29.30%,達到歷史新高。全國演出(不含農村演出和娛樂場所演出)場次44.06萬場,較2019年增長123.55%;票房收入502.32億元,較2019年增長150.65%;觀演人次超1.7億,較2019年增長83.01%。
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整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2023年演出場次18.69萬場,較2019年增長471.07%;票房收入48.03億元,較2019年增長463.13%。據介紹,從市場整體看,這些小微型演出在孵化原創作品、培養創作團隊、豐富演出業態、培育觀眾群體等方面效果顯著。
從歷史角度看,雜技藝術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雜技藝術的創造者便以諸侯的門客和武士的身份出現,他們不僅以技藝輔助主人,更在關鍵時刻以技輔助主人,創造出一些轟轟烈烈的事業。這種歷史背景為雜技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國內雜技行業商業模式主要分為合同演出和“賽場+商演”兩種,其中合同演出以中小企業為主。
寧津雜技歷史悠久,根深葉茂、歷久彌新。近年來,寧津雜技人創新求變,促進雜技創新發展。該縣將傳統雜技與紅色文化融合、與體育項目融合、與現代馬戲融合,參與創作演出了大型情景劇《水滸天風》《徽韻》《長城》《大刀傳奇》《足踏青春—球技》《半山夢影—高拐》等創新型節目,為雜技藝術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目前,寧津縣正在進一步擦亮“中國雜技發祥地”金字招牌,使雜技成為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的文化名片,為相關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促進文化多樣性和雜技產業化融合發展。
近年來,雜技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現狀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方面,雜技作品和藝術家在國際比賽中屢獲大獎,顯示了其藝術價值和國際影響力。但另一方面,雜技行業也面臨著藝術創新不夠、各門類之間發展失衡、商業營銷困難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雜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雜技創作正在銳意創新,從過去單一的技巧展示逐漸發展成為綜合應用各種藝術手段的表現形式,主題雜技晚會以及雜技劇等新的藝術形式不斷涌現。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雜技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