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減少,生物質資源作為一種潛在的清潔、安全、可再生資源,將成為人類未來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9.77億噸,其中稻草為2.2億噸,麥桿為1.75億噸;玉米桿為3.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在7.37億噸左右。
由于秸稈深加工技術不完善,與化石等資源相比應用成本高,高值化利用生產技術得不到突破,造成長期以來,秸稈亂堆亂放、直接焚燒、低值化利用等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推動該產業系統性、產業化、高值化發展迫在眉睫。
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作為消納自然界中可再生燃料的主要方式,具有減碳、環保、助力鄉村振興等多重屬性,也是實現零碳供熱城鎮、園區、城市三類示范項目的主要技術路線,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極佳的解決方案,可增加當地農民收入、解決農民就地就業、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國家政策鼓勵發展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及農林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生物質能源化利用及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因地制宜推動秸稈氣化清潔能源利用,能夠完善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優化農村用能結構、提高農村用能水平。通過推廣秸稈氣化清潔能源利用,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能夠有效減少秸稈露天焚燒和資源浪費,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高民生福祉。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秸稈發電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顯示:
秸稈是零碳生物質能,秸稈能源化利用不僅可以有效節約和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還能顯著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硫和顆粒物排放,具有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秸稈發電是一種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燃料的發電方式,它主要包括秸稈氣化發電和秸稈燃燒發電兩種形式。秸稈發電的原理是將秸稈通過燃燒轉化為高溫高壓蒸汽,進而驅動汽輪機轉動,最終通過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實現發電。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成效顯著,利用率約88.1%,達到了歷史高位,但總體還處于直接還田為主、離田多元利用為輔的低值化發展階段,亟待向原料化利用等高值高效轉型。
農作物秸稈是生物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世界上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中占14%,預計到本世紀中葉,采用新技術生產的各種生物質替代燃料將占全球總能源的40%以上,如何讓秸稈生物質能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是科學家們重點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
2023年4月,國家能源局印發《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加快培育能源新模式新業態。支持纖維素等非糧燃料乙醇生產核心技術攻關和試點示范,研究推動生物燃料多元化利用。
隨著燃燒技術、熱能回收技術和智能化管理系統的不斷改進,秸稈發電設備的效率不斷提高,成本逐漸降低,使得秸稈發電更具競爭力。未來,秸稈發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但仍需克服一些挑戰。隨著政策、技術和市場的不斷進步和完善,秸稈發電行業有望實現更加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秸稈發電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