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上農作物秸稈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擁有巨大的秸稈生物質發電市場潛力。近年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清潔能源發展的政策,進一步推動了秸稈生物質發電的發展。目前,中國秸稈生物質發電項目已經覆蓋了多個省份,市場規模逐漸擴大。
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是最具開發利用潛力的新能源之一,具有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秸稈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又分為秸稈氣化發電和秸稈燃燒發電。農作物秸稈作為傳統的能量轉化方式,直接燃燒具有成本低廉、經濟方便等特點,可在農作物秸稈主產區為中小型企業、學校、政府以及鄉鎮居民用于冬季供暖。
秸稈發電是秸稈優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等的出臺,秸稈發電備受關注,秸稈發電呈快速增長趨勢。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標準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在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對緩解和最終解決溫室效應問題將具有重要貢獻。
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約占70%左右,燃煤嚴重污染環境,急需增加清潔能源比重,才能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秸稈發電項目在處理環境接受不了的秸稈以及減少直接燃燒秸稈產生大氣污染的情況下,成為清潔能源的一個有效補充。隨著其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不但可以解決我國能源危機,改善能源結構,而且對污染控制、緩解環境壓力、減排溫室氣體。
生物質發電使生物秸稈變廢為寶,根據有關人員調查,內地一個百萬人口的縣,可年產小麥、玉米、棉花及水稻等農作物秸稈100多萬噸,約相當于50萬噸標煤。1個裝機容量為25MW的機組年耗生物質秸稈30萬噸以上,若按150元/噸的價格計算,則當地農民年收入約4500萬元,再加上生物質秸稈的收、儲、運工作,可給當地提供大量新的就業崗位。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秸稈發電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顯示:
據統計,2022年我國秸桿理論資源量為9.77億噸,其中稻草為2.2億噸,麥桿為1.75億噸;玉米桿為3.4億噸;棉桿為2100萬噸;油料桿為4200萬噸;豆類桿為3600萬噸;薯類桿為2200萬噸。2022年我國秸桿綜合利用量在6.62億噸左右。我國秸桿綜合利用率從2011年的72.5%增長至2022年的89.8%。其中秸桿飼料化占比20.2%,基料化與原料化占比1.9%,食用菌基料領域占比2.28%,燃料領域占比9.31%,還田及其他占比66.31%。
秸稈發電行業還將在多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方面,秸稈發電可以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結合,推動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秸稈發電還可以與儲能技術、智能電網等相結合,構建更加高效、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目標,到2025年,我國秸稈發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此外,秸稈發電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例如,萬華化學、華電國際、泰達股份等公司在秸稈發電領域具有顯著的市場份額,并且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呈現出增長趨勢。
長期以來,農作物秸稈基本上是被作為廢品處理。每到收獲季節,大部分地區都會出現“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秸稈遍地,烽煙四起”的局面,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而將這些秸稈變廢為寶,可以減少這些不必要的大氣污染。另外,秸稈發電是國際上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裝機容量為12MW機組的生物質發電機組年減排當量CO2約3.85萬噸,可大幅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燃煤火電清潔得多,極少有污染物(特別是SO2)排放。可以說,秸稈發電使傳統的單向線性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轉化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秸稈發電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當前,秸稈發電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仍存在一些挑戰,如秸稈收集、運輸和儲存的困難,以及發電效率的提升等。未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突破,這些問題有望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推動秸稈發電行業的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秸稈發電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