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聯網的普及,跨境電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購物方式。2024年,跨境電商的發展依然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根據預測,全球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近2萬億美元。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消費者對線上購物的接受度不斷提高,以及各國政府對跨境電商政策的支持。同時,中國、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的崛起也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全球跨境電商市場升溫
伴隨著全球電商市場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跨境網購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一份關于全球消費者跨境購物行為的報告顯示,高達54%的全球消費者都希望在未來半年到一年內增加跨境網購的頻率。
數據顯示,在歐洲15個主要電商市場的B2C總銷售額中,有22%來自跨境零售,有73%的網購者選擇了海外商家。隨著海外消費者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以及對海外產品接受程度的提高,跨境電商展現出了不俗的發展潛力。
推動跨境網購增長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三點。其一,是在線支付功能的完善。高達77%的調查消費者表示,如果他們的首選支付方式不可用,那么他們可能會放棄這次的購物。因此,日益完善并呈多樣化的在線支付功能掃清了跨境網購的障礙,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去嘗試這一購物方式。
其二,是跨境商品的高性價比,他們往往種類更多樣、價格也更低廉,因此獲得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
其三,則是社交媒體的流行。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社媒上進行宣傳,全球消費者也逐漸將社媒當做一個重要的了解和購買跨境商品的渠道。報告指出,近六成(59%)的消費者都可能會通過社媒進行跨境網購,最受歡迎的平臺是Facebook,TikTok和Instagram緊隨其后。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跨境電商行業深度調查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
跨境電商是數字經濟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重要業態。歐美及日韓作為成熟市場,電商零售起步早、滲透率高、基建完善、用戶消費力強,表現出了不俗的發展潛力和活力,目前仍為跨境電商的主要陣地,但增速逐漸放緩,基本已經成為存量市場。
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出口發展迅猛,總額超過1.8萬億元,增長19.6%。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健康發展,優化海外倉布局,支持加工貿易提檔升級,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等新增長點。
政策推進成為跨境電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與跨境電商行業相關的政策接連出臺。例如,2023年1月,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退運商品稅收政策的公告》,提出對符合規定的跨境電商出口退運商品,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等。202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內外貿品牌建設,支持企業發揮專利、商標等多種類型知識產權組合效應,提升品牌綜合競爭力。
背靠著中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過去幾年精細化運營積累下的豐富經驗,我國跨境電商領域迅速成長起來一批各具特色的跨境電商企業。商務部數據顯示,現在全國有外貿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64.5萬家,其中跨境電商主體超過10萬家。
其中,有專注于特定強勢品類或品牌的中小型企業,憑借其優質的產品質量和逐漸建立起來的品牌口碑成就了國外多個主流平臺的優質賣家,也有依托自身雄厚實力的全品類平臺型企業,例如2022年以來,拼多多、阿里、字節跳動等國內互聯網巨頭動作不斷,不斷加碼海外電商布局,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隨著跨境電商步入成熟發展階段,眾多服務型企業紛紛涌現,涵蓋跨境電商物流、跨境支付、SaaS服務以及數字營銷等多個領域。得益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創新模式也應運而生,這些創新不僅進一步完善了跨境電商產業鏈,還推動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不斷邁進。
隨著行業的合規化發展,為了降低運營風險及促進業務增長,多渠道、多種模式布局正成為越來越多跨境電商企業的共識。我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也從傳統鋪貨模式逐漸轉向品牌化發展模式,以獨立站為代表的DTC模式結合具有更大商品溢價的品牌產品越來越體現出其強大的發展潛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跨境電商行業深度調查與投資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