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負極材料是一種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鋰電池負極材料,它結合了硅材料和碳材料的優勢,旨在顯著提升電池的容量和電化學性能。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硅碳負極材料有望在未來的鋰電池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硅是半導體結構材料,為了提供鋰離子在硅電極材料中的擴散速度,就需要提高硅材料的導電性能,目前產業中所選擇的就是成熟的碳材料。利用不同形態的碳材料來復合硅進行改性處理,使其構成均勻的導電網絡結構,形成導電性好、附著性好、化學穩定性高的硅碳負極材料。
硅碳負極材料產業鏈結構較為清晰,上游為硅碳負極材料的原材料,主要為石墨、二氧化硅、碳合金、碳源氣、鋰鹽、無機溶劑等;產業鏈中游為硅碳負極材料;產業鏈下游為硅碳負極材料應用領域,主要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電池等。
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新能汽車等大型器件對鋰離子電池提出更高倍率的充放電等要求,而目前使用的正負極材料越來越不能滿足上述需求。為了提升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先提高負極的電化學性能無疑是最方便最有效率的。硅具有較大的理論比容量(4200mA h/g),比石墨類負極材料的比容量(372mA h/g)高一個數量級和較低的嵌鋰電位。硅與電解液反應活性低,在地殼中儲量豐富,價格低廉,是新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理想選擇。
目前,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是主流的負極材料技術路線,硅基等新型負極材料的應用也日趨廣泛。從技術上來講,石墨負極體系向硅基負極體系升級是重要方向。硅碳負極材料的比容量可以達到天然石墨電極、人工石墨電極的數倍,其在鋰電池中應用將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上限。
硅碳負極材料的應用受到其循環性能相對低于石墨負極的限制。為了提高其性能,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發工作,這也減緩了其大規模應用的進程。此外,硅碳負極材料的制備過程對設備要求較高,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且生產過程中能耗較大,這也增加了其生產和應用的難度。
由于電池成本不斷下降以及政策利好的影響,中國儲能電池裝機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從2017年的0.3GWh增長至2021年的5.8GWh,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09.69%。中國硅碳負極材料正在不斷發展,硅碳負極市場迎來快速增長,出貨量預計大幅增加。2021年硅碳負極材料出貨量達1.1萬噸,同比增長83%,占負極材料出貨量的1.5%。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硅碳負極材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研究報告》顯示:
硅碳負極可以有效提升電池比容量,但由于其體積膨脹、導電性差所帶來的的負面影響,制約了其商業化應用。目前硅碳負極材料仍處于商業化應用初期,2021年滲透率僅有1.53%,未來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滲透率將提升。2022年,負極行業中貝特瑞一家獨大,CR3 占比過半,二線廠商焦灼競爭,貝特瑞憑借其工藝、經驗等優勢,在降本方面有望領先于其他廠商。其2022年占比為26%,為中國負極材料龍頭企業。
硅碳負極材料的主要技術尚未實現工業規模化放大,大部分仍停留在實驗室噸級實驗階段。這意味著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轉化還需要進一步的技術突破和資金投入。另外,硅碳負極材料作為新一代負極材料,其產業鏈配套尚不成熟。需要配套相應的導電劑、粘結劑等,而這些配套材料的研發和生產也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全球能源結構的轉變也為硅碳負極材料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傳統能源的逐漸枯竭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硅碳負極材料作為鋰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特別是在電動汽車、智能家居、物聯網等新興領域,硅碳負極材料的需求量有望持續增長。
硅碳負極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將受益于新材料開發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改進。隨著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硅碳負極材料的性能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滿足消費者對能源儲備日益增長的需求。這將為硅碳負極材料行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將降低能源成本,進而影響到硅碳負極材料的開發成本和材料價格。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效應的顯現,硅碳負極材料的生產成本有望逐漸降低,這將進一步推動其在市場上的普及和應用。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硅碳負極材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研究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
硅碳負極材料行業趨勢預測 預計2027年硅碳負極材料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