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隨著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愈來愈成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生活的主體。“城市的核心是人。”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城市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提高城市承載力、防治各類“城市病”開藥方,為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董事長宋海良日前在接受采訪時建議加強城市“七網”融合頂層規劃,研究編制城市“七網”融合指導意見。他建議,加強城市能源網、交通網、數字網、水網、生態網、產業網、文化網“七網”“七網”融合頂層規劃。
研究編制城市“七網”融合指導意見,科學指導各地在“多規合一”的基礎上編制城市“七網”融合規劃。加強各級各類規劃間的銜接,做好城市“七網”融合與國土空間、交通運輸、能源電力、城鄉發展等統籌銜接,在統一規劃前提下,有序引導項目實施,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與協同性。將“七網”融合作為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出臺針對性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七網”融合創新基金,以金融資本撬動技術布局和全鏈條創新。
城市規劃具有指導和規范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復雜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運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復雜的連續決策過程。
近日,《珠海市2024年市政府投資項目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公布,計劃安排195億元,重點投向完善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基礎設施工程、高標準推進“百千萬工程”建設、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進綠色低碳及綠美珠海生態建設、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六大領域。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城市規劃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自然資源部的組建以及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家提出構建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該體系要求規劃管制核心由耕地資源單要素保護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保護轉變,統籌配置城鄉人居環境在內的各類要素的空間資源,實施“多規合一”實現全域全類型用途管控,規劃行業在機構設置和工作體系等方面將經歷重大變革和全新探索。
隨著城鄉統籌發展思路的鋪開,我國城市化進程將加快步伐。一個城市能否規劃得當,關系著城市的發展與穩定布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公眾參與熱情的提升,城市規劃者開始從幕后走到前臺,城市規劃人才的價值越來越得到領導和群眾的認可,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受人注目。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城市更新工作的要求,順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發展需求,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持續在城市更新中履行規劃和土地管理職責,以“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為目標,組織編制《國土空間城市更新規劃編制指南》,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強化規劃統籌,明確城市更新的規劃導向,將城市更新工作融入國土空間“五級三類”規劃體系,為城市更新行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等提供依據。
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條件下,由于經濟活動的全球擴散和全球一體化,城市的空間分布和功能組織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就中國情況看,一批城市群、城市帶、城市圈和都市區不斷涌現,已經呈現出十分強勁的加速發展勢頭。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拓展區域發展空間,目前“智慧城市群”的概念相繼出現,廣東開始主導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陜西主導建設關中智慧城市群、江蘇開始規劃蘇南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可以充分發揮單個城市的比較優勢、實現城際的互聯互通,提高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
國家正建設跨部門的智慧城市協調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制定智慧城市的能力和成效評價體系,以加強智慧城市的指導和監督,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效須經國家認可。目前,中國已經先后發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試點。中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并均出臺了相應規劃,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從實際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醫療、政務管理等領域取得了廣泛成果。智慧城市建設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經濟應對下行壓力和推進“互聯網+”戰略的突出亮點所在。但同時最重要的是要根據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因地制宜規劃城市。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所在。規劃時不能信奉拿來主義,不能作為政府增加短期經濟增長的工具。
中國的城市規劃有效地引導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地增長。然而,中國的城市規劃和管理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快速城鎮化。中國的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每年必須為新增加的1300多萬城市人口提供必須的城市空間、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公共服務,解決就業、住房、社會保障需求。資源環境壓力。水資源、能源和土地資源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城市化、機動化的最主要的瓶頸,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采取節能減排策略,是中國政府必然的選擇,也是城市規劃的基本價值觀。規劃權威性受挑戰。
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的數據資料,城市市政公共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中,27.96%來源于社會投資,72.04%來源于政府投資(2013-2016年平均),其中,城鄉規劃的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投資部分,按照政府投資部分進行測算,包括城鄉社區規劃與管理、風景名勝區規劃與保護兩部分,分別占市政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66%、0.77%,合計4.43%。換言之,即城市市政設施建設中,城鄉規劃支出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43%。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各地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共改造水電氣熱信等各類老化管線超20萬公里、加裝電梯7萬部、增設和提升停車位240萬個、增設電動汽車充電樁6.3萬個、增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4.5萬個。
截止到2017年底,城鄉規劃編制單位中獲得甲級資質的企業有407家,其中,東部地區為主,其次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東部地區獲得甲級資質的企業共238家,占全國甲級資質城市規劃編制企業的58.48%,主要來源于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的甲級資質企業分別為71家、67家和31家。
今年以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進展順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2023年,全國計劃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涉及居民865萬戶。根據各地統計上報數據,1月份至6月份,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26萬個、惠及居民742萬戶,按小區數計開工率80.4%。分省看,貴州、湖北、江蘇、內蒙古等11個省份開工率超過95%。
未來我國城市規劃行業前景
未來隨著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松綁,固定資產投資額的進一步增長等以上推動下,我國城鎮化率水平將進一步得到提升,未來我國城市規劃行業供給能力在下游需求持續推動下有望得到進一步釋放。影響我國未來城市規劃供給的因素主要包括行業自身發展環境,主要包括行業市場需求、行業技術發展、行業產品情況以及人才資源等,行業外部性環境主要包括行業所處社會、資源、環境、生態等環境。
隨著國家國土空間規劃各項制度日趨完善,“十四五”期間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工作將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土空間規劃市場也具有持續穩定的巨大潛力空間。在此基礎上,行業企業可通過順應國家治理改革趨勢,設立國土空間規劃院,積極拓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業務。進一步帶動我國城市規劃行業市場供需的良性發展。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國城市規劃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城市規劃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