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山東省萊州市海岸11公里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海域,坐落著全國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近日,據國網萊州市供電公司消息,這一項目2024年前兩個月上網電量達1.8485億千瓦時,全年上網電量將突破10億千瓦時。萊州“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項目裝機容量304兆瓦,于2023年3月全容量并網,當年發電量達7.2978億千瓦時。按照項目每年上網電量10億千瓦時計算,每年可節約標煤消耗3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5700噸、氮氧化物排放8500噸。
海上風電作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十四五”期間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多地相繼出臺規劃,“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規模有望大幅提升。由于陸地上經濟可開發的風資源越來越少,全球風電場建設已出現從陸地向近海發展的趨勢。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風能資源的能量效益比陸地風電場高20%~40%,還具有不占地、風速高、沙塵少、電量大、運行穩定以及粉塵零排放等優勢,同時能夠減少機組的磨損,延長風力發電機組的使用壽命,適合大規模開發。例如,浙江沿海安裝1.5兆瓦風機,每年陸上可發電1800~2000小時,海上則可以達到2000~2300小時,海上風電一年能多發電45萬千瓦時。
從風電產業鏈特點來看,下游運營商多為國有企業,且玩家數目少,對風場/電站資源的分配制使其在產業鏈中占據主動話語權地位;下游運營商會將風電平價下的成本壓力逐步向產業鏈中游和上游傳遞,降本將成為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
海上風電行業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海上風電行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海上風電發展的政策措施,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上風電是一種以海洋風能為動力源,利用風力發電的新興產業。在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始于2006年,經過多年的努力,已逐步成為了一個擁有完整產業鏈的重要領域。據統計,截至2022年,中國已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30GW,占全球總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同時,中國的海上風電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和突破,一些關鍵技術如風機塔架、葉片等的國產化率也在逐步提升。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高、不占用土地和適宜大規模開發的特點,是全球風電發展的最新前沿。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海上風電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海上風電的優勢主要是風速較陸上更大,風垂直切變更小,湍流強度小,有穩定的主導方向,年利用小時長。此外,海上風電不占用土地資源,且接近沿海用電負荷中心,就地消納避免了遠距離輸電造成的資源浪費。據統計,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從2017年的19GW增長到2022年64GW,2022年新增裝機量為8.8GW。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在政策和技術的支持下,中國風電累計裝機量持續穩定增長。
在技術發展方面,中國的海上風電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自主研發的海上風電設備已經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自主化制造,并且具備了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成本也在逐漸降低,進一步提高了行業的競爭力。2022年,中國海上風電發電量比2021年增長116.2%。截至2022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57.6吉瓦,中國累計裝機容量達30.51吉瓦,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3%,中國風電累計出口容量1193萬千瓦,已覆蓋4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風電設備出口正快速增長。
海上風電作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十四五”期間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多地相繼出臺規劃,“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規模有望大幅提升。我國海岸線長約18000多千米,擁有6000多個島嶼,具備較好的風能資源,適合大規模開發建設海上風電場。我國按照水深不同劃分為0-20米(近海),20-50米和50-100米中遠海海域,其中中遠海域海風技術開發潛力接近350OGW。
隨著近海風電資源的逐漸飽和,深遠海風電開發將成為未來的重要方向。深遠海風電項目將需要更高的技術水平和更強的項目管理能力,但同時也將具有更大的市場潛力。未來,海上風電行業將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服務創新,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海上風電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