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處理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熱力等方法,對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液態物品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物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進行的處理,目的是使廢物的形態和組成更適于進一步處理和處置,或者直接減少廢物的危害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規定,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
危廢成分復雜、來源廣泛、環境污染持久、治理難度大,強化危廢全面安全管控,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無廢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廢物處理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源源不斷產生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已經日益成為嚴重的社會性問題。如何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垃圾,成為解決垃圾難題時的主要思考方向。廢物處理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燒、回收和再利用等。此外,還有一些危險廢物處理技術,如化學處理、生物處理、物理處理等。
隨著經濟發展,全國危險廢物產生量猛增,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環境保護問題愈發受到重視,危險廢物處理行業迎來發展契機,政府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行業政策來支持危險廢物處理行業的發展。
2018 年后,隨著《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生態環境部開展固體廢物大排查、“清廢行動 2018”等一系列監管督查行動,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的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危險廢物處理行業進一步向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根據《2021 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20年,我國大、中城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達到5148.1 萬噸。目前,我國各省的危險廢物產生量和處置能力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且各省的產生量和處置能力存在錯配的情況,部分省份處置能力仍存在較大缺口。危險廢物處理行業目前存在的一個較大的問題是核準處置規模遠高于危險廢物的實際產生量,但部分種類的危險廢物仍有較大的處置缺口。
我國危廢行業的參與者眾多,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2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約6000余家單位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約1.8億噸/年。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每天產生近2.6萬噸生活垃圾,人均每天約1.2千克,如果用載重2.5噸的卡車運輸,這些卡車連成一串,能夠排滿三環路一圈。加上各行各業在生產時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等固體廢物,體量更為驚人。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產生固體廢物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各類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800多億噸,年產生量近120億噸,且呈現逐年增長態勢。
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提出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60%,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東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無廢城市”。
隨著“無廢城市”建設,城市產業、消費和末端處理以及周邊地理生態環境之間將會形成良性互動,推動高效、循環、集約和生態環境友好的技術創新,并輻射城市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相關領域,催生新型綠色產業。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也有助于智慧城市技術的應用,對固廢產生、轉運、處理等全過程進行信息化管理,最終提升整個城市的現代化管理水平。
“雙碳”目標下,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有利于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減少資源消耗,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冶煉渣、建筑垃圾、秸稈等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0億噸,新增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廢鋼鐵、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主要再生資源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達到5萬億元。
進入“十四五”期間,無論是在高質量發展、精細化管理的背景下,還是基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需求,廢物資源化利用是行業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廢物處理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