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大模型橫空出世已經過去一年有余,在AI大模型的浪潮下,各大科技企業爭先恐后地推出了自家的大模型產品。
與此同時,各行業企業也對大模型保持著高度關注,一些其他行業的企業也紛紛跨界布局大模型相關產品。
據外媒近日報道,總部位于舊金山的美國初創企業Scale AI 2023年年化收入達到7.5億美元,為前一年的3倍。得益于AI大模型的發展,Scale AI的業績收入也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躍成為收入可以與OpenAI比肩的AI創企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Scale AI成立于2016年,主要為人工智能訓練提供數據服務,創始人為華裔青年Alexandr Wang。
值得注意的是,Scale AI創業初期就得到了創業孵化公司Y Combinator的支持。彼時,Y Combinator的總裁為山姆·奧特曼,也即OpenAI的聯合創始人及現任首席執行官。
Scale AI主要從事的AI訓練數據標注,通俗理解,就是通過分類、畫框、標注、注釋等對圖片、語音、文本、視頻等原始的數據進行處理,標記對象的特征,以作為機器學習基礎素材。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指擁有超大規模參數(通常在十億個以上)、超強計算資源的機器學習模型,能夠處理海量數據,完成各種復雜任務,如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
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不斷進步,該行業正在逐步成熟。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實現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基礎,被廣泛應用于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領域。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勢頭向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從企業數量上看,截至2024年1月,國內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為157.18萬家。2021年-2023年,國內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分別增加36.36萬家、42.71萬家、52.92萬家,同比增長87.11%、17.47%、23.91%。
其中,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正加速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關聯產業規模已突破10萬億,催生出規模可觀的數字經濟新業態、新場景和新模式。其中,尤以智能制造、能源、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的人工智能商業化應用最為活躍。
過去幾年部署的AI應用,接下來幾年都有可能被基于大模型的AI所替代。升級迭代可能會從優先具備海量數據的場景開始。當大模型支撐的AI應用成為主流,不能利用大模型能力的廠商將失去競爭優勢。
《北京市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創新應用白皮書(2023年)》中顯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廠商及高校院所共計254家,分布于20余個省市/地區。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分析:
在AI技術創新浪潮下,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研發投入持續加碼,多模態大模型等技術迭代更新不斷加速。
9月初,科大訊飛宣布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面向全民開放服務,至此,首批包括訊飛星火、百度文心一言、商湯SenseChat等在內共十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全部面向公眾開放服務。另外包括騰訊在內的一些公司的大模型也通過備案,將擇機面向公眾開放。
顯然,2024年,大模型將繼續其火熱的現象,在2023年形成的百模大戰競爭將會進一步白熱化,進一步滲透到各行各業的數字化進程中。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實現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基礎,被廣泛應用于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領域。根據預測,到2024年年底我國將有5%—8%的企業大模型參數從千億級躍升至萬億級,算力需求增速會達到320%。
當下,我國專業性大模型AI的開發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限制。一方面,大模型的訓練需要龐大的計算資源和時間,這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和研究機構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壁壘。另一方面,大模型的訓練數據需要大量的人工標注和清洗,這對于一些領域專業性較高的任務來說是一個復雜而耗時的過程。此外,大模型的應用也面臨著數據隱私和安全性的挑戰,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和防止濫用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各行各業大模型應用進程加快,智能制造生態和應用技術的成熟,2026-2029年,AI大模型應用領域有望呈現出裂變增長,市場總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長率或超100%。
報告根據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