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一塊非常特殊的“試驗田”:10年投入超250億元,孵化企業超過1500家,擁有96家不同研究領域的科研院所,對接的技術合同超過600項,推動的政策改革有9項,培養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總共超過了5500名。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機構?《對話》請來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揭秘這個科創“試驗田”。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劉慶: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這三個字比較準確地描述了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我們需要建研發機構,需要去高校院所承接創新的成果,去對接企業的需求,和企業、高校聯合培養人才,來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是在現有的高校、院所、企業基礎之上的一個新型研發機構。
創新第一步:財政資金如何變股權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劉慶:我們鼓勵團隊讓公司做好做大。循環起來以后就可以形成一個專項,讓財政資金更加有效率。
創新第二步:科研院所如何企業化運營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劉慶: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求研究所成為獨立法人。要從事創造性的勞動、從事技術開發,真正激勵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創新第三步:如何支持現有的產業轉型升級需求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劉慶: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為現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我們要把長三角,把江蘇、浙江、安徽真正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的需求都征集上來,再跟世界上的一流大學合作。
我們的未來愿景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劉慶:我們下一步要把長三角國創中心生態、體系,做得更大。現在只有1.6萬人,我們希望用4到5年的時間做到5萬人以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科技創新正在進入大科學時代,科技發展呈現出多源爆發、交匯疊加的“浪涌”現象,科技與產業加速融合。
從國內看,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保障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科技企業孵化器,也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創業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核心內容。
孵化器是以服務大眾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培育企業家精神為宗旨,面向科技型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物理空間、共享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科技創業服務載體。國務院和地方各級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全國及所在地區的孵化器進行宏觀管理和業務指導。
美國孵化器專家魯斯坦·拉卡卡認為:企業孵化器是具有特殊用途的設施,專門為經過挑選的知識型創業企業提供培育服務,直到這些企業能夠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幫助將他們的產品或服務成功地打入市場;
企業孵化器在中國也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它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支持,進而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在臺灣地區叫育成中心,在歐洲一般叫創新中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科技孵化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科技孵化器產業的發展歷程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美國硅谷開始出現第一批科技孵化器。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科技孵化器開始向網絡技術公司轉型。進入21世紀,科技孵化器產業在全球迅猛發展。
作為一種有效支持創新成果和創新型企業的工具,孵化器的功能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同,成為各國政府培育創新型企業的重要工具。德國是世界上擁有“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擁有像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巴符州州立自然與醫學科學研究所(NMI)等一批專業化技術服務機構和應用型研究機構,可為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成果孵化提供服務和支撐,僅NMI一家機構就孵化出18家“隱形冠軍”。
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樞紐,一手牽技術,一手連市場,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價值“倍增器”,也是促進科技企業培育的重要“合伙人”。
我國孵化器行業的發展經歷了概念導入、快速成長、整體爆發的三個階段,孵化器的功能也從注重提供創業空間場地,到能提供各類手續代辦等基本創業服務,再到可提供創業導師、路演推介、投融資等多元化增值服務的3.0時代。
近年來,我國科技孵化器的數量和市場規模呈現大幅度增加勢頭,運營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和優化,為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加優質的服務。2022年,孵化器市場規模達355.08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強調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為中小企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目前,全國已經累計培育7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99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48家。
在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中,孵化器的角色至關重要,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當前我國孵化器行業已進入全面深化發展階段。
目前,孵化器從早期公益類主導走向市場化多元化發展,市場化孵化器主體已占近九成,民營孵化器占比超過70%。向孵化前端延伸出服務創業團隊的眾創空間,向孵化后端延伸出助力高成長企業加速發展的加速器,已構建起包含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并對接科技園區的全鏈條科技創業孵化生態體系。
截至2021年底,全國科技創業孵化機構超過1.5萬家,其中眾創空間9026家,孵化器6227家,加速器880余家,形成了覆蓋全國95%的縣級以上地區科技型創新創業載體網絡;服務初創科技企業和團隊接近70萬家,在孵企業年總收入達1.24萬億元,帶動創業就業達到498萬人,擁有有效知識產權超過140萬件。
2021年,全國6227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總收入576.34億元,其中綜合服務153.32億元,僅占26.6%;投資收入35.34億元,僅占6.1%。這說明孵化器行業增值服務能力和投融資服務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從空間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遍布全國,即使在經濟欠發達的新疆、青海、寧夏及西藏等地區也均建立起了科技企業孵化器。而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以及科教資源更為豐富的東部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集中態勢更為明顯。
進入“十四五”,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對孵化器專業孵化能力和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印發的《北京市關于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北京將發揮原始創新優勢,支持孵化服務緊盯全球科技前沿,超前孵化、深度孵化、耐心孵化,培育“胚芽期”“苗圃期”項目,也培養更早期的“種子期”項目,加速創新能級提升。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科技孵化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