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高速增長下,居民金融資產規模亦水漲船高。結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國家統計局數據,2000-2019年,我國人均GDP從959.5美元至突破1萬美元大關,年復合增速為12.46%,而居民金融資產則從13.78萬億元躍升至325.03萬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17.12%。
資管新規落地,產品進入凈值化時代,盡管給財富管理機構帶來新的挑戰,而居民可投資資產的大幅增長,也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智能理財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理財服務。它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理財目標等信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投資建議、資產配置方案、風險評估等服務。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能理財行業市場調查與投資建議分析報告》顯示:
智能理財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快速地處理大量數據,并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情況,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服務。同時,智能理財還能夠降低理財門檻,讓更多人享受到理財服務。
專業服務能力主要由機構的數字化水平及投顧隊伍專業能力所決定。一方面,以APP、小程序為核心的線上工具,已經是各大機構為其客戶提供金融產品銷售、業務辦理、投資咨詢等基礎服務的重要載體,因此,數字化水平越高的機構,越是能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另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對投顧職群的管理模式也朝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不少機構如今已重新對投顧部門及投顧隊伍進行定位,通過在總部增設投研中臺,強化對分支機構投顧的產品及標準化服務供給能力,同時按照基礎能力對投顧隊伍進行分層,細化其職能,以實現對客戶需求的精準匹配。
圖表: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模
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的蓬勃發展,金融業態正逐步邁入“無人經濟”時代。目前,智能理財已經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重要分支,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開始布局智能理財領域。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使用人工智能賦能財富管理業務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球不少金融公司已經將人工智能引入投資理財領域,CB Insights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在人工智能財富管理市場,美國以57%的份額遙遙領先,其他依次是德國(9%)、英國(8%)、中國(6%)、加拿大(5%)、日本(3%)等。
國內新興的智能財富管理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各類機構紛紛加大投入力度,智能化逐步融入財富管理業務中的各個環節。
理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大幅降低,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22年底,個人理財投資者數量為9575.32萬人,占比99.01%。
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278家銀行機構和29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47萬只,較年初下降4.41%;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66%。從產品類型看,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成效顯著。截至2022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6.40萬億元,占比為95.47%,較去年同期增加2.52個百分點。
傳統的財富管理服務模式已存在許久,取得了很多成功。但大多數情況下,傳統的財富管理只能服務高凈值人群,服務門檻很高,很難覆蓋長尾用戶。因為用人力管理財富不僅成本很高、手續繁瑣,而且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較大。
人工智能在財富管理行業的應用包括智能營銷、智能投顧、智能投研、數字人客服、智能風控等,能夠為財富管理機構前、中、后端業務賦能,實現客戶投資需求與資產管理組合之間的高效匹配,顯著提高財富管理的效率和綜合效益。
例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智能投研將海量的數據結構化,通過機器或設備完成數據的采集和智能關聯,自動完成數據或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決策,有效提升財富管理機構的投研能力;基于AI、5G、語音與圖像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人不但可以提高可服務客戶的數量,而且能夠24小時不間斷工作,跨時區實時服務海量的客戶需求,從而全面提升客服工作的效率。
伴隨智能理財模式快速發展,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逐步顯現。當下智能理財服務用戶滿意度與適配性均不足,高達92.4%的用戶曾因溝通理解度不足和問題解決率不高而轉接人工客服,而由智能客服提供的理財配置服務中,78.1%與用戶的實際需求并不匹配。艾瑞認為,面對智能理財行業參差不齊的現狀和暗藏的錯配風險,相關行業標準及規范亟待確立,以實現安全、技術、服務能力上的整體提升。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智能理財有望成為金融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智能理財行業市場調查與投資建議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