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
生態旅游業是以生態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基礎,為生態旅游者的生態旅游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行業,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業。生態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和旅游服務是生態旅游經營管理的三大要素。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滿足生態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是生態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憑借和依據,而旅游服務體系是旅游經營者借助旅游設施和一定手段向生態旅游者提供便利的活勞動,為利用和發揮生態旅游資源的效用創造了必要條件,并通過一定的旅游經濟實體和生態旅游政策的實施,為生態旅游活動提供服務而實現其旅游、保護、扶貧及環境教育四大功能。
生態旅游是近些年旅游行業的熱門話題。不少人認為在真山真水中游山玩水就是“生態旅游”了,其實這種看法并不準確。有一句話可以形象表達生態旅游的定義:“進去只留下腳印、出來只帶走照片、給社區帶去福利”。具體而言,生態旅游具備三方面特征: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在具有較高生態價值的區域進行的增智健身的體驗或教育活動,需要特定路線及人力資源、專業設備等要素支撐,而不一定需要優美的景觀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旅游活動本身是環境友好的;能使當地社區公平分享旅游收益。
生態旅游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游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游熱點區域。
目前我國的生態旅游已經發展到了臨界點,僅依靠旅游法規只是奢望,總有旅游者對此置之不理。現今所謂的“生態旅游者”較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者而言,大多數幾乎沒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態意識,具有淺顯的環境責任感,旅游行為類似于大眾旅游者,這足以證明我國在對旅游者的環境倫理教育方面的缺失。
在我國無論是生態旅游實踐還是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實踐均晚于并落后于國外,國內迅速大眾化的生態旅游多年來日益泛化并不斷走向異化,生態旅游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壞生態”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區居民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處理不好社區參與的問題,不利于環境的保護和生態旅游的開展。而在生態旅游景區的規劃上面,缺少關于環境教育的導游和標志,致使大部分生態旅游者的行為和大眾旅游者無異。
三江源國家公園已試點開展了4年生態旅游特許經營,在黃河源區基本體現了生態旅游及支撐其規范發展的特許經營制度的全部特征,當地社區也初步共享了生態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廣東丹霞山管委會也積極進行著從大眾觀光旅游向生態旅游的轉型,推動全域全員轉型發展科普研學、自然教育、運動康養等形式的生態旅游,還完善了科考線路、科普解說系統,研發了“夜觀丹霞秘境”“國寶丹霞”等200多個課程,并建立了志愿者參與機制,實現了當地居民惠益分享:多數民宿經營者通過有組織學習,能轉型成為科學向導,其民宿隨之成為生態旅游特色民宿。目前,在丹霞山年接待的300萬人次旅游者中,約1/10會停留過夜并成為生態旅游者,顯著提高了“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的產出,使得丹霞山的生態產品價值成為旅游業的首要增值因素。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生態旅游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政府、企業、社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者,構成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者。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國政府關于生態旅游開發、建設、保障、檢測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尚未建立;企業無論是對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理論與實踐,還是對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都沒有優化的模式;社區是被動的承受對象,教育培訓和參與旅游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自然保護區的設施設備、環境評價、容量控制等問題尚未解決;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還有待提高,對其行為的引導和約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模式還不成熟,都還處在初始培育階段。
生態旅游主要依靠生態因素作為旅游吸引物和增值依托,應通過延長停留時間、提高單客產值來實現發展。促進生態旅游發展,其產業要素和盈利模式應作出相應調整,旅游行業的一些傳統標準也應積極調整。例如《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中,將交通列為第一要素,尤其5A級旅游區對交通要求相當高。在與之配套的《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評分細則》中,對機場、客流量等的要求很可能與生態保護要求相悖。為了規范可能涉及國家高價值生態區域的業態發展,需要實行真正的特許經營制度。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并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托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游,使世界的生態旅游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游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游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游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游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尼亞、贊比亞、中國臺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游相比,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游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形式,為保護自然環境和促進地方社區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尊重和促進地方文化,生態旅游有助于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生態旅游有望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生態旅游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